《印刻文學生活誌》2009•三月號:李雙澤──橫流忍問安身處

定價 : $199
【編輯室報告】勇氣與熱情的召喚 /副總編輯周昭翡

幾年前到義大利佛羅倫斯,看到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這類立體雕像,今天看似簡單,卻是人類思想經過重大變革的產物。十六世紀開展的文藝復興,從長期宗教桎梏中掙脫出來,自尊與自信形諸於藝術──回到內在的自省,情感的真實流露。這理念隨著義大利藝術家的腳步,繼續在歐洲延燒,影響逐漸擴大,自由與理想的時代悄然來臨,人的生命因此更加豐富、細緻起來。

這種內在的自省,情感的真實流露,自由與理想,正是李雙澤的鮮明形象。

李雙澤,可能年輕的朋友並不熟悉,七○代台灣還是戒嚴時期,李雙澤提出「唱自己的歌」,譜下〈美麗島〉、〈少年中國〉等曲子,當時不免引來政治解讀。如今回想起來,或只是制式規範下難得而真誠的情感表現。他粗礪不經修飾的聲音,帶著樸素直接的力量。壓抑的年代,真實內在的聲音不易見諸社會,歌聲的傳達突破了某種界線;逐漸地,台灣走向解嚴,新的思維模式產生,社會更為多元,民歌時代的奇花異卉也如雨後春筍般綻放開來。

生於一九四九年的李雙澤,父親是菲律賓華僑,他幼年即來台。二十多歲時曾到西班牙、美國等地習畫,還結識畫家達利,也返回僑居地菲律賓居住了一段時間。李雙澤多才多藝,除了歌曲創作,攝影繪畫、小說、建築等,都有所涉獵也成績斐然。一九七七年在淡水海邊游泳因救人溺斃,時年二十八歲。留下來的照片非常之少。

三十多年之後的今天,讀到他兩萬多字的小說〈終戰の賠償〉,這篇以歷史公案式手法巧妙鋪陳戰時台日亦敵亦友的糾纏情結,幽默俐落反映了人生存的弱點和無奈,同時呼應李雙澤的關懷層面與生活經歷;透過他的朋友胡德夫和更年輕的張懸兩位創作型歌手跨世代的對話,思考李雙澤「再被看到」的意義。他不是耀眼明星或傳奇英雄,而是對他人懷有關切,對理想抱有堅持,別人的痛苦他感同身受,於不同族群的處境、弱勢的同情,他以各種創作形式來表達,讓短暫的生命像火焰一樣點燃,沸騰,那一股坦率執著、奮不顧身的勇氣與熱情,累積成恆久的能量召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是汪精衛年輕時熱血澎湃的詩句,葉嘉瑩教授講述汪詩詞中的「精衛情節」,在歷史與政治之外,有不同面向的人性刻度。馬森劇作〈雞腳與鴨掌〉以難得的喜劇諷喻方式,讀來輕鬆鮮活;【國際文壇】介紹丹麥作家龔達爾《沉默的十月》,反思長期相處而失去熱情的婚姻生活,抽絲剝繭的心理描繪,呈現北歐作家淡而有味的風格;提供給讀者多元的文學視野。

出 版 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作  者 : 印刻文學生活誌
書系編號 : 67/第伍卷第柒期 頁  數 : 240頁
圖書規格 : 平裝.黑白+彩色.21x28cm 出版日期 : 2009年03月
成陽書號 : 3070000067(ISSN:1728929-7)

::: 精采內容.搶先讀 :::
  唱自己的歌──胡德夫、張懸談李雙澤  
  〈終戰の賠償〉  
目錄
  第伍卷第柒期(三月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