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遊記
〈第一講 玄奘身世〉從降生開始就蒙難逢凶……

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對玄奘身世的描寫充滿了傳奇色彩--玄奘的父親經歷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風高、拋屍江底的慘劇,使玄奘尚未出生就開始經受磨難。但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有著怎樣的身世呢?小說中的描寫是憑空杜撰,還是有所依據?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使他敢於跋涉往返十七年,遠去西天取經?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與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三個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唐朝一個偉大的僧人,俗名陳褘(也有作「禕」的),法號玄奘法師。他曾跋涉十多萬里,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並著有《大唐西域記》,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旅行家、翻譯家和佛學家。 按照歷史記載,在一千四百年前的唐朝,玄奘孤身一人遠行萬里,翻過雪山,穿過沙漠,到了遙遠的印度,九死一生,說他是偉大的旅行家那是毫無疑問的。 說他是偉大的翻譯家呢,那就更沒有爭議,因為他一個人翻譯或者主持翻譯的佛典達到了一千三百餘卷。而且翻譯佛典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因為他是將其從梵文--現在公認最複雜、最困難的一種語言--翻譯成中文,由金陵刻經處(今南京市內)彙集出版的玄奘譯著全集多達四百冊,那就遠遠不是著作等身,而是超身了。同時玄奘還做過一件不同凡響的事,按照記載,他不僅把佛典從梵文翻譯成中文,還把老子的《道德經》和一部極可能是中國僧人用漢語撰寫的佛學著作《大乘起信論》翻譯成梵文。很可惜,這兩部譯著我們現在無緣得見,但是有記載表明玄奘曾翻譯過。 說他是偉大的佛學家,那也沒有什麼好爭議的。他創立了法相唯識宗,是開宗立派的一位佛學大師,更不必說他從遙遠的印度,當時佛教的中心,帶回了很多新的佛教理論、佛教思想。

但是很少有人稱玄奘為偉大的文學家。且不論他是不是偉大的文學家,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如果沒有玄奘,沒有玄奘西行的激發,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四大古典小說名著中,大概不會有《西遊記》。所以即使我們不能說玄奘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也是一個對中國文學史有著非常重大影響的人物。

也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對玄奘有著極高的評價。傑出帝王唐太宗曾經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並形容他為「只千古而無對」,也就是說千古無雙,像他這樣的人物千年只有這麼一個。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重要的文章當中也曾經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從古以來」的這些人中,毫無疑問包括玄奘在內。在國際上,對玄奘的評價同樣也是非常崇高的。有些學者說,印度歷史欠玄奘的賬,是怎麼算、怎麼估量都不會過分的;有些學者更明確表示,如果沒有晉代的法顯、唐代的玄奘、明代的馬歡,印度的歷史是無法重建的。因為印度這個民族的文化與我們的漢民族、漢文化不太一樣,它的歷史觀念和時間觀念都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
〔玄奘俗名陳褘,又稱唐僧,他跋涉十多萬里,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並著有《大唐西域記》。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現代人認為是一條由信念、堅韌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享有如此讚譽的玄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我們要講述他的身世,不妨將膾炙人口的小說《西遊記》和大量關於玄奘的歷史記載結合起來,一起神遊千年之前,萬里之外,追隨他的西游歷程。 在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也好、豬八戒也好、沙和尚也好,連唐僧騎的這匹白龍馬,來歷都交待得非常清楚,唯獨這個表面上的主要人物玄奘,他的身世和出身卻沒有什麼交待。直到《西遊記》第十一回,講到有三個大臣奉唐太宗之命,在全國挑選一名有德行的高僧擔任當時中土的佛教統領,最終選定了玄奘,此時《西遊記》中才非常突兀地出現一段話:

 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
 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臨惡黨。
 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

作為詩歌來講這不是一首很高明的詩,但是它傳達了幾點關於玄奘身世的資訊。第一,玄奘多災多難,從降生開始就蒙難逢凶,歷經磨難,遭受了很多常人不能想像的苦難。第二,玄奘的父親是海州陳狀元,而他的外公總管朝政,是相當於丞相一級的人物。 《西遊記》只在第十一回,才出現這麼一段關於玄奘身世的非常突兀的話。讀者諸君也許會以為,自己看書不仔細,漏了前因,再翻回到前頁,欲查明因果,但又遍查不著,因為書中原本就沒有交待。而只有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西遊記》裡,在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和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之間,非常獨特地插進了一個附錄。這是當時整理此書的幾位學者別具匠心的安排,因為他們發現,在《西遊記》裡對玄奘的身世和家世都沒有交待,而突然在第十一回出現了這麼一段話,令人無法理解,所以就把另外一個版本的西遊取經小說中的一大段內容插進來作為附錄。

這個附錄也有一個標題,叫「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標題中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是陳光蕊,一個是名叫「江流」的僧人。這個附錄恰恰是非常完整地記述了玄奘的父母、玄奘的出身和他所遭受的磨難,以及他報仇的整個歷程。毫無疑問這是民間傳說,與歷史的真實記載有很大差距,但我們不妨以此為發端,再結合歷史記載,來瞭解玄奘的身世。

這個附錄中提到,貞觀十三年(西元六三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魏徵提議張榜招賢,遍求天下賢才,輔佐他創建大唐的基業。招賢的消息傳到海州。海州這個地方有一個年輕的讀書人,叫陳萼,字光蕊,就是玄奘的生身父親。海州這位陳先生看到了唐太宗招賢的榜文,回家以後就對他的母親說,兒是讀書人,想去應考,如果僥倖考中了,可以光大門楣,封妻蔭子。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非常典型的一種信念,出身書香門第的陳母張氏當然非常支持兒子的遠大理想,於是陳光蕊就趕到長安參加了這次考試。

按照傳統民間傳說的套路,不難想見,第一,陳光蕊百分之百地考中了;第二,他一定是中的狀元,一定由唐太宗御筆欽點,這就有了第十一回所謂「海州陳狀元」。按照中國的科舉制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依禮節他們要騎著高頭大馬,披紅掛綠遊街,接受眾人的祝賀。海州陳狀元,也就是玄奘的生身父親,便照例騎著高頭大馬,在樂隊的伴奏之下遊街。當時他還是未婚之人,年輕才俊,這一游,就遊出一段美好的姻緣來。

一般來說,陳狀元這一路不會無目的地亂遊,他走著走著就來到了當朝丞相殷開山的相府樓下。殷丞相家有位小姐,名叫溫嬌,據《西遊記》裡講,生得「面如滿月,眼似秋波,櫻桃小口,綠柳蠻腰」,真所謂「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這位小姐還有個小名叫「滿堂嬌」,也就是濟濟一堂的人就屬她嬌美。倘若這位小姐如平素一般身處深宅大院,陳狀元再怎麼遛馬遊街也見她不著。但那天恰好這位殷小姐在拋繡球招親,而狀元遊街的消息,身為當朝丞相的父親想必已經通知了小姐,因此當日溫嬌小姐正站在彩樓上等著狀元郎騎馬到來。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玄奘父親是品貌非常端正的一個人,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他「形長八尺,美眉明目」。如果按三尺為一米推算,玄奘的父親幾乎要達到兩米六七,比現在的籃球運動員還要高,當然這不能當真,因為古代尺的長度與現在的不同,但是個子高大是一定的。見到這樣俊美的狀元郎,殷小姐當然內心竊喜,就瞄準陳光蕊把繡球拋了下去,陳光蕊抬頭一見是殷小姐,這樁姻緣便成了。接著就從相府樓上下來幾十個丫鬟,拉住陳光蕊的馬頭,將他連人帶馬牽到府裡去,當即拜堂成婚。洞房花燭夜,新科狀元娶了丞相之女,成就一段完美的傳說。

到此為止,與玄奘身世相關的資訊已經出現了四個:第一,玄奘出生的年份,有說為貞觀十三年,即玄奘父母成婚之年;第二,玄奘有個奶奶,即陳光蕊之母,姓張;第三,玄奘的外公是當朝殷丞相;第四,玄奘的母親叫殷溫嬌。

〔《西遊記》中描寫玄奘的父親是個「美眉明目」的狀元郎,母親是位「綠柳蠻腰」的丞相之女,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又是怎樣的出身呢?玄奘的身世與傳說中是完全不同,還是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呢?〕
但是根據歷史上的真實記載,玄奘的身世與上面所說的傳說有點差距。
首先,玄奘的確是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祖籍潁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而且玄奘也的的確確是個高幹子弟,在歷史記載中存有他家的世系--潁川陳家是漢末太丘令陳仲弓之後,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陳湛;他的曾祖陳欽,也叫陳山,是北魏的上党太守、征東將軍,封南陽郡開國公;他的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出仕北齊,官至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和禮部侍郎,相當於國立大學的副校長或教務長,雖然不能與明清時期的禮部侍郎相提並論,但也是一個非常有名望的官員。

而就在陳康這一代,陳家從祖籍許昌遷徙到偃師緱氏縣,玄奘就出生在當地,就位於現在緱氏鎮鳳凰河谷谷東的陳河村。玄奘的父親叫陳慧,並不是狀元,但也是一個學業非常出眾的人,曾經被舉孝廉,當過江陵陳留的縣令。也就是到了玄奘父親這一輩,陳家實際上已經從高級幹部降到了中層幹部,家道開始中落。玄奘的外公也遠非當朝丞相,而是洛州長史,也屬於地方政府官員。玄奘的母親即是長史之女宋氏,雖不是丞相之女,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至於玄奘的祖母,則未有記載,不知是否張太夫人。

這就是歷史上關於玄奘家世的真實記載。
〔看來《西遊記》中對玄奘父母的描寫還是有點依據的,只是進行了藝術的誇張。但是《西遊記》中所說的玄奘出生的年份,卻是完全錯誤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玄奘究竟出生在哪一年呢?〕

海州陳光蕊中狀元之後娶了殷小姐,按當年懷孕當年生子算,玄奘應該生在貞觀十三年。民間傳說歷來如此,可以將拋繡球招親記載得非常詳盡,在需要精確的地方卻往往大而化之。其實這種說法肯定是錯誤的,歷史上玄奘的出生年月,在此需要作一番考證。 他出生在哪年,我們不得而知,因為當時他還只不過是一個縣令之子,並且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但是當玄奘去世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名滿天下的人物,在唐朝受萬眾敬仰,所以他去世的年份我們是知道的,除了《舊唐書》本傳以外,都說他是圓寂于唐高宗的麟德元年(六六四年)。如果我們知道玄奘活了多少歲,做一個減法就可以倒推出玄奘的生年。但是很不幸,雖然有大量關於玄奘的歷史記載,但是對於他的享年居然有四種說法,分別是五十六歲、六十三歲、六十五歲和六十九歲,每一種說法背後都有一定的文獻依據,也都有像梁啟超這樣非常著名學者的支持,這就使問題變得複雜起來。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玄奘在人間生活了六十五個春秋,這樣一倒推,他的出生年份應該是六○○年。這個年份不是貞觀十三年,更不是什麼唐朝的年份,而是隋朝開國皇帝文帝的開皇二十年。

玄奘的生父陳慧因為隋朝的政治腐敗,很早就辭官在家。由於他對儒家的經典都非常熟悉,因此親自教育玄奘,給他講授儒家的經典。玄奘從小就非常聰明好學,有一天父親給他講《孝經》(當時很多名門望族教育孩子的啟蒙讀物是《孝經》),講到開始第一章「開宗明義章」中曾子「避席」回答老師提問: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之一,古人都席地而坐,避席就是站起身來,不坐在席子上。按照禮儀,「師有問」,弟子應當「避席起答」。當聽完父親解釋這一段意思時,年方七八歲的小陳褘突然也站起身來避席,他的父親覺得非常詫異,玄奘便答道:「曾子聞師命避席,某今奉慈訓,豈宜安坐?」(老師發問,曾子避席站起來回答,現在我受父親教誨,又怎麼能安然坐著呢?)這段話被史籍記載下來,證明玄奘能聞一知十,「早慧如此」。

〔回到《西遊記》第十一回,為什麼會突然講到玄奘歷經磨難,又用如此悲切甚至令人不安的詩句來描寫玄奘的降生呢?這在真實的歷史之中沒有記載,但記載民間傳說的《西遊記》第八、第九回間的附錄中卻有提到。〕
《西遊記》第八、第九回間的附錄中寫道,玄奘的父親中了狀元,又被當朝丞相之女殷小姐的繡球拋中,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正是得意之時。次日一早,唐太宗即召集官員開會,授予狀元郎江州州主之職,令他即刻上任。陳狀元接到聖旨後便帶著新婚的殷小姐回老家海州去接張太夫人。張太夫人見到兒子娶了一個美貌的相府千金,還高中了狀元回來光大門楣,自然非常高興,便跟著夫妻二人和一眾僕從到江州去上任。而玄奘父母的磨難、玄奘降生的磨難,在民間傳說當中也就從這一刻開始了。

話說張老夫人隨著她的兒子與兒媳千里趕路,途經一個地方叫萬花店,在當地一家客棧住下,客棧的主人叫劉小二。老太太由於旅途勞累而染病,暫歇在客棧。陳狀元是個孝子,見母親生病非常著急,就趕到市場上,用一貫錢買了一條金色的鯉魚,準備熬湯給老太太補補身子好接著趕路。正要把魚殺了拿去熬湯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條金色鯉魚直沖他叭嗒叭嗒地眨眼,陳狀元見多識廣,馬上想起當時有句話,叫「魚蛇眨眼,必非等閒之物」,覺得這條魚非同一般,於是趕緊問那個賣魚的人,這條魚從何而來。漁夫答說是從附近的洪江捕上來的,陳狀元便趕到洪江江邊把這條鯉魚放生了。稍後回到劉小二的店中回稟給老太太聽,老太太見兒子有慈悲心,也非常欣慰。又跟陳光蕊商量說,不要誤了去到江州赴任的日程,還是帶著溫嬌先走,留下點盤纏讓她在劉小二的店裡安心養病,待二人到得任上安頓好之後,再派人來接她不遲。陳光蕊一想,這也不失為一個妥當的處置辦法,便按照老太太說的,留下盤纏安頓好她之後,帶著自己新婚的妻子溫嬌先行到江州上任去了。 誰知道,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禍事來。
陳光蕊帶著夫人到了洪江口渡江,正好遇見兩個船公,一個叫劉洪,一個叫李彪,二人靠擺渡為生。看到非常美麗的殷小姐,劉洪就動了歹心,在月黑風高之夜,船擺渡到江心的時候,這兩個人就先把陳光蕊的僕人殺了,然後把陳光蕊也打死,將兩個人的屍首拋進了洪江。眼見丈夫被賊人謀害,殷小姐就要跳江隨夫而去。劉洪的目的在於殷小姐,當然不會讓殷小姐跳江,遂一把將她抱住,說:「你若從我,萬事皆休。若不從時,一刀兩斷!」這段話按現在的語言習慣乍聽起來有點奇怪,事實上是威脅殷小姐如果不從將會身首異處。殷小姐當時已經有了身孕,無奈之下,只能假意順從了劉洪。

兩個船公之中,李彪是一個正常路數的賊,把陳光蕊和他的僕人殺了以後,分了點財寶,扒了幾件衣服,然後等著下一個作案物件。而劉洪則是個很另類的賊,居然穿戴好陳光蕊的衣冠,拿了他的官憑文書,帶了他懷孕的妻子,冒充陳光蕊的名字到江州去上任,當了陳狀元該當的江州州主。
〔掉到洪江裡的陳光蕊是不是就此死了?殷小姐能不能順利地生下玄奘?玄奘又是如何為父母報仇的?請看下一講「皈依佛門」。〕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