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靜物•窗外風景
【序】多才多藝一任之──讀《室內靜物•窗外風景》有感 /鄭樹森

二0一0年歲末,Facebook創始人之一成為美國《時代周刊》封面人物,並同時宣佈「電郵已死」。同期公佈的數據顯示,每六十秒Facebook上就有超過五十萬的「comments」、近四十萬的「posts」、二十多萬的「messages」,更不要說十幾萬張照片、十萬左右的新增「friends」。以此看來,電郵雖未壽終正寢,但傳統認知的文字溝通,在二十一世紀,終必淪為絕大多數新世代的「斷簡殘篇」,似是無可避免的大趨勢。

 

早在二0一0年夏天,德國學界的調查顯示,上網後瀏覽網頁時間一般每頁不會超過十秒鐘。這個調查雖有個別用家存疑,但上網後眼球特別快閃、閱讀時間奇短確為共識。在二0一一年的文集《互聯網改變你的思考方法?》(Is the Internet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麻省理工學院機械人專家Rodney Brooks教授就認為,互聯網鋪天蓋地後,「專注力」(attention)早已隨滑鼠或手指流失。腦神經學家Brian Knutson更預言,由於人腦已被互聯網重新規範,日後能夠全神貫注(天賦或靠藥物)的少數新人類,會突圍而出,成為另類的「適者生存」,是「survival of the focused」。不過,這些學院蛋頭的高論,仍以書本問世(其中包括虛擬現實之父Jaron Lanier),能有多少眼球垂青或腦袋消化都成疑問,更談不上「聽者藐藐」。

尉任之的第一本文集《室內靜物.窗外風景》在這個Facebook殺時、twitter殺字的新世代出版,恐怕是非常不合時宜。任之此書涉獵極廣,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新興國族文化,無一不包,又層層互扣,互為激盪;對於行將逝去的「老靈魂」,這些文字都是需要細細咀嚼才能體會的精粹,在「慢讀」(slow reading)成為「非常態」的年代,知音寥落,在所難免。而這些文字的「反潮流」,更在於其十分不「肚臍眼」(navel-gazing),而過於「大哉問」。德國評論界若干年前就曾以「我、我、我的世代」來形容德語新世代小說界。陳映真先生中風前最後一次參與《聯合報》短篇小說獎評審,對絕大多數作品的「喃喃自語」驚訝莫名。這個趨勢在「有Facebook、無朋友」(靠虛擬、缺現實)的今天,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因此,任之一再打磨這批文字,印刻出版社竟然堅持出書(尚未「app」),可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絕對是rear guard action。

任之在這本書展示的多才多藝,除天賦聰穎,吸收快,分析強,與後天栽培也不無關係。父親尉天驄教授是散文家、名學者,更是《筆滙》、《文學季刊》(《文季》)兩份重要刊物的創辦人。母親孫桂芝女士(1943-2005)是聲樂家,晚年亦擅丹青。很長一段時間,尉府真是「往來無白丁」,進出都是台灣藝文界的一時俊彥,更是海外不少文人雅士返台時的落腳點。任之得天獨厚,能夠在這樣的環境成長,耳濡目染,識見修養自是不凡,也為旅法後的恢宏視野奠下深厚的基礎。任之這本文集,全面展現他青少年時期以來的多方面修養,行文洗鍊,分析入微。文章陸續在海峽兩岸披露後,少數仍在「慢讀」、不大會快閃眼球的老輩文友,無不讚嘆,想來任之亡母在天之靈定當欣慰萬分。與尉家兩代相交,不覺四十餘年;任之新書付梓前有幸得睹定稿,浮想聯翩,錄下以為存念。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