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思錄
【內容連載】藝術、思想

藝術

藝術是人類存在狀態的最深層溝通。

畢卡索:藝術是一種發現,而不是發明。

藝術創作,已經變成我的一種信仰。

我對「藝術家」這個人本身,比對「畫家」的作品更感興趣。

藝術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自古以來眾說紛紜不知凡幾,在我說來就是想要同時抓住真實與幻覺而已。

藝術是苦悶的象徵。

藝術是用愛來發電(發光發熱),政治很多時候是用恨在充電!

痛苦在現實中它就是痛苦,在藝術中它會變成美感。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如果很幸運地遇到良師,又結交益友,將會讓你終生受用無窮,甚至影響你的一生。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這種情況越早發生越好。

我是很幸運的人,在青少年時期(約13∼14歲)就遇到了精神上的良師兼益友,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就是梵谷(Vincent Van Gogh)。

是一種虔誠與堅持吧!一路走來艱辛卓絕,卻不改最初的理想,而且無怨無悔。

藝術就好像是魔術,你明知道它不是真的,但是你寧願相信它是真的。

愛德華.孟克在時鐘與床之間徬徨;我在屋簷雨遮與逃生梯之間反思。

「藝術」所追求的終極價值不是物質的,「繪畫」理性分析起來就是二維的紙或布的物質平面媒材,而它真正意義與核心價值卻是精神性的,從物質轉化到精神的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的提升。

純就藝術的辯證而言,作品的藝術含量與質量是最好的品牌。

我發現,最近畫畫的速度越來越慢,一張畫都要折騰很久,往往觀看思考的時間,比實際動手的時間要多很多,是江郎才盡?還是自我要求已近乎苛求?

隨著時間推移,我的畫風也不斷地演化,我不太能忍受一再地重複一種形式,那怕那個形式已經是得到很多的肯定與讚美。

所謂深刻的藝術作品,總是提出問題而不是答案。

為什麼深受感動的作品,總是讓人有種隱隱作痛的感覺?!文學、戲劇、音樂、電影尤其是如此。

撕裂,在現實世界中是一種痛苦的真實,但是在藝術的世界中,它卻有扣人心弦的經驗感受。

畫家與藝術家是不等同的,只有具慧眼的人才能識別出來,所以說「慧眼識英雄」。

康威勒(Daniel-Henry Kahnweiler, 1884-1979):是偉大的藝術家造就了偉大的畫商。

畫家高更說:藝術家寧可是門外流浪的一匹狼,而不是被飼養在家的一隻狗。

我的工作室與住家合為一體,所以藝術與生活已經分不開,就是所謂「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

藝術已經快淪為一種大眾娛樂,藝術不是綜藝節目,也不是娛樂事業。

據說現在的大型美術館在舉辦大型展覽時,他們最關心的不是展覽的質量、藝術價值、學術性等,而是票房紀錄!

時代在改變,現今的社會,有人不但把藝術創作當成是一種職業,甚至把它當成是商業,更甚者把它當成企業經營。

如果達文西可以放在戰後與當代藝術的夜間拍賣,那麼范寬出現在當代藝術的夜拍也是合理的。可見標籤是不重要的,你可以拍出130億元,遊戲規則也是可以改,就是這麼回事兒。

俗話說:戲台下的好位置是站久的人的,不過占得好位置,仍然只是看熱鬧的人,也是有的。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靠的是眼力不是腳力。

如果有人對一個創作態度嚴謹的畫家說:當畫家真好啊!隨便畫一畫就可以賣錢。你覺得這人是羨慕誇獎,還是揶揄調侃畫家呢?

在藝術品的價格與價值混淆不清的今天,我合理懷疑是否還有人真正關心什麼是藝術?藝術的核心價值與意義究竟是什麼?似乎所聽所聞全都是跟$有關!

以前我們稱畫廊老闆叫畫商(Art Dealer),現在歐美畫商都不喜歡用這稱呼,總覺得商業氣息過濃有貶之意。新的說法叫畫廊主(Gallerist),中文有點彆扭不習慣。諷刺的是,以前的畫商比較沒那麼商業味,也不在乎被稱為畫商,現在的畫商,商業性很重,卻反而不想被叫畫商。其實,怎麼叫都無所謂,是怎樣就怎樣,稱呼不能改變事實。

畫畫不是包水餃,只要肯站著或坐下來包就有了,如果還不難吃,的確是可以賣錢。畫畫呢?不管你是坐著或站著畫,有時一個下午畫不了幾筆,而且搞不好,明後天覺得有問題又把它給塗改掉,箇中滋味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畫作自己會找到它的主人,一張畫離開了作者之後,就開始了它自己的生命歷程。

梵谷經常很困惑,自己畫在畫布上的東西,是否比原先空白的畫布還好呢?

和一位收藏畫的朋友聊到,那年我在荷蘭看美術館,想到就將要看到維米爾(Vermeer)的原作時,心就怦怦地跳,那種興奮與緊張就像要赴情人約會一樣。朋友說:真的這樣嗎?我也好想要那種感覺哦!

三十多年前,台灣的藝術市場逐漸形成規模,經濟起飛情勢一片大好,買畫的風氣頗盛。當時我常說:不要用耳朵買畫。多年過去已略有所改善,但這句話還適用至今。

人們總以為進入美術館展覽或收藏的畫,好像理所當然一定是傑作無疑,事實上並不盡然,濫竽充數的情形也是有的,歸根究柢能傳世的傑作,終究還是鳳毛麟角……

不管是出國旅遊或是在國內,大家都有參觀美術館展覽的經驗,要不然也曾經參觀大型藝術博覽會,你花多久時間看一張畫呢?美國Otago大學的教授Smith 夫婦,2001年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他們以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六幅名畫為取樣,在150位觀眾中,計算觀者在每一張畫前面所看的時間,平均是27.2秒。2016年又發表一份報告,是在芝加哥藝術館(AIC)做的抽樣調查,平均為28.63秒。原來絕大多數人,看畫都是走馬看花,真令人好奇他們到底都看到了什麼?看一張畫的時間,比在台灣馬路上等紅綠燈的時間還短呢!

「回天乏術」我把它解讀成,人若缺乏藝術,一命嗚呼!

路遙知馬力(若是千里馬),同時還可知伯樂的眼力!

才氣是個蠻殘酷的字眼,有就有,沒有就沒,無法拷貝也無模糊地帶。也許只差一點點,可是差一點就差很多。

記得曾經聽過一種說法「藝術應該反映時代」,我是持保留的態度。要反映那個時代,大抵新聞記者即能勝任,偉大的藝術通常都是超越那個時代。

在幽遠的歐洲中世紀時期,有四處飄泊流浪的吟遊詩人,他們把生活與藝術糅合一起,詩、音樂與行為藝術結合,放達而瀟灑,頗令人神往。

梵谷說: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思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說:畫而不思則罔,思而不畫則殆。

觀念本身不是藝術,觀念就是觀念,藝術就是藝術。

眼睛是靈魂之窗,你想透過這扇窗觀看時,必須先有靈魂。

生長與腐朽是自然的規律。

眼睛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的神奇力量,我深感興趣。

平淡,有時是絢爛的極致。

植物的生長,是對地心引力溫柔的反叛!

「虛榮」與「虛空」僅一線之隔,而且還是一條「虛線」!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剛健的律動,如鐵一般的意志。

我奇特的夢幻,就像蝸牛的黏液。

「當下」與「永恆」其實都不存在,只是「恆動」與「靜止」狀態下的瞬間而已,無法截取,無法度量。

過去變成未來,或是未來變成過去?「現在」,其實是不存在的。

在短暫與恆久之間,是永恆的當下。

食品若過了賞味期,在超市它的命運就是丟到垃圾桶。

有時誤解也是一種另類的詮釋。

文字還是很有力量的,一言九鼎,誠非虛言。

緣是不可解的,它常在你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就發生了。

我是一粒蘊含著生命的種子,靜默堅毅地等待,終將吐露新生。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靜觀  自得

真希望一聲春雷乍響,把一切的苦難、不幸、煎熬都嚇跑。

自然界的氣勢,總是有驚心動魄的雄渾力量。

讀書要「得間」,讀畫亦復如此。

我喜歡複雜,也喜歡簡單;我喜歡極多,也喜歡極少。

我喜歡極簡單,也喜歡極複雜;其實,只是追求極端化之方向不同而已。

越是簡約的畫面越清晰有力,它往往是通過繁複的構思過程來達成的。

越是純粹的造型元素之圖象,越是隱含繁複的感覺。

單純是複雜的極致。

簡單,其實是很難的。

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要成就事情是相當難的,他甚至連怎麼失敗的,都搞不明白。

溺死的人,除了不諳水性,就是分不清深淺……

只有超人或蝙蝠俠的出現,才能拯救這瘋狂而失序的社會吧!?

人,大概只有在忘我的境界中,才能自由翱翔吧!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數字」霸凌「文字」,「速度」霸凌「深度」的時代。

被扭曲了的東西,是很難再被還原的。

人若不能從歷史中取得教訓,終將被歷史教訓。

人若是不能從歷史中記取寶貴的教訓,注定會被歷史再度懲罰。

大器者,不拘小節,氣吞山河。

變化,永遠是世事不變的真理。

心靈與信仰,如宇宙穹蒼般深奧而不可知。

妳那如夢的眼神,是我深邃的幻想,像極了愛情。

早晨的陽光把潮溼的屋頂曬出氤氳的煙氣來,像詩一般的美啊!

為什麼搞笑總是比幽默看的人多?山寨版總是賣得比原版好?

自得其所,自我隔離,自我放逐,自得其樂。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識己者死,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熱火燒得快,溫火慢燉才厲害。

知識結構不相近的人,不易充分的溝通。

狂狷是一種態度、氣質、格調。

時間的積澱,留下斑駁的陳年舊事與回憶的肌理紋路。

地心引力是看不見的,但它確實存在,從顏料的滴流可以證明。

生命是脆弱的,自然有時是充滿暴力的……

同樣是觀看,仰望與俯瞰,是有天壤之別的!

準確與果斷是必要的。

不是我善變,而是周遭的世界一直在轉變……

祢是光、道路、真理、生命!

請記住,資訊不等於知識。

雞同鴨講,不是說雞比鴨好或鴨比雞強,重點在語言不同,無法溝通……

歷史像個舞台,如果缺少人的演出,它也不過是個布景而已!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很多時候命運並不是可以自己決定的。麻雀難道不想過鳳凰的命運嗎?

經驗是很可貴的,經驗若能賣錢,每個人都早已是千萬富翁了。

人過了四十歲,必須對自己的臉負責,而狗是沒這個需要的。

荷花和蓮花是不一樣的,差一點就差很多。

幽默與笑話是不一樣的,差一點就差很多。

黑,是一切的開始,也是結束,有始有終也無始無終。

虛與實,有與無的辯證關係。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大破大立,嘴巴說比實際去做要容易得多,如何破又如何立?可能要花掉幾十年的功夫呢!

出門長途旅行,你會帶本什麼書呢?這常讓我猶豫不決。對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來說很簡單,她總是帶一本食譜!

家的另一個定義就是溫暖,尤其是在冬天!

戒菸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斷地搭飛機!越是長途越有效。

站在大街上口沫橫飛喃喃自語的瘋子,其實也很寂寞的。

只要有百分之一.三共鳴,也是一種共鳴。

潛意識像是冰山之一角下,廣袤無垠暗潮洶湧的世界。

我好像從生下來那一天開始就沒做過別人!.

有人大概以為莫內和莫言有親戚關係!

你的朋友是你的一面鏡子。

安迪.沃荷說:媒體像吃花生米,一旦開始了就停不下來。

台灣有一種特產,不是鳳梨酥,它叫「大師」,很便宜,應該減產價格才能提高,否則真是讓人大失所望。

一張攝於中國大理鄉間的照,老使我想起印象派的畫。

藍天、白雲、綠地,大自然最單純的美,有一種內在深厚的力量。

有時候畫廊外面比裡面好看。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為什麼大美的視象總覺得帶點哀愁呢?

想像力比知識重要,經驗某種程度又略勝一籌,因為它是經過血淋淋的驗證。

創作需要有熱情,但是光有熱情並不一定能創作。

熱情如火,燃燒產生了光和熱。

植物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在路邊牆角只要一丁點灰塵和沙粒,它就能長得很好,可惜行人匆匆走過,看都不看它一眼。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往壞處看就是壞,往好處看就是好。

生平初次,看到花直接開在樹幹上,我這才明白「槓上開花」是其來有自的。

羅馬真的不是一天造成的。

不要為了要倒嬰兒的洗澡水,連嬰兒也一起倒掉了!

天下事大抵相同,人生也不過如此。

維持現狀或改變現狀,必須從心作起,因為心態的變與不變,才是形成現狀的最主要因素。

生日快樂只是一天,辛苦工作則是每天。

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資訊像食物,不吃不能維生,吃太多消化不良,也有礙健康。

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是兩回事,前者是資訊,後者是知識。

觀察是學習的開始,能夠觀察入微,表示你已經漸入佳境。

許多事情,看起來是偶然,其實是必然。

笑,是解憂消愁的良藥,不苦口又有益健康,何樂而不為呢?既然是苦中作樂,何不幽它一默!

見樹不見林,不是視力與能見度的問題,而是觀察與敏銳度的問題。

出乎意料,總是耐人尋味。

李耳: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思想和觀念,說穿了一文不值,然而它也是最值錢的,甚至不是可以用錢買得到的。

藝術創作者之優秀或傑出與否,跟他的出身、性別、年齡、種族、國籍、學歷、名望、地位等等都關係不大,關鍵在作品,作品反映出作者的一切,作品是事實,勝於雄辯。

「衝動」是逞一時之快,「感動」才是持久的。創作的衝動必須昇華為感動,它牽涉到思想轉化、心理狀態、方法技術等問題,過程中是焦慮的,結果卻可能是愉悅的。

吉力馬札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峰,有人在山頂上發現一隻凍死的豹,沒有人知道牠為什麼會跑到這裡來?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寫的故事。我是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那隻豹....

做人要真、誠,做畫才會真、誠,所以說:人如其畫、畫如其人,還是頗有道理的。

高更(Paul Gauguin):我閉上我的眼睛,是為了看見。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