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時期我們不停說故事
1.
瘟疫不可理喻,於是我們試圖理解,去理解世界如此不可理解,理解我們的理解如此有限,理解無論理解與否仍於事無補,也理解一切的理解不過是人類的獨語。理解人類一直在這世間獨語,直到最後一刻方歇。
瘟疫使得我們尋找犧牲者與替罪者,獻祭換得平息。然而,在瘟疫之前,人人都是潛在的犧牲者。先死者是未死者的羔羊,死者代替生者受苦。生者則在死者身上看見自己的死亡模樣。
瘟疫是罪惡的表徵。瘟疫是不道德、失序、罪惡的懲罰。必須贖罪,才能平息瘟疫。瘟疫之死是罪人的報應。瘟疫使得我們全部成為罪犯,承擔彼此的罪孽,在死亡中換取原諒。
瘟疫是敵人。如外敵入侵不可擋,如內賊防不勝防。瘟疫使彼此成為敵人,使自己的身體成為自己的敵人,使自己的恐懼成為敵人。
瘟疫使得人與人分離與不信任。瘟疫放逐患者,或令人逃逸。瘟疫將人監禁隔離,也將自己限縮,直到讓身體成為牢籠。
瘟疫是汙染,需要清潔、淨化。去除髒汙、處理糞便與排水、焚燒死者遺體、消毒衣物器皿、清掃所有藏汙納垢之處。需要乾淨的水,沖洗、漂流、潔淨。最終,潔淨的是人,人是世間的汙染之源。因此瘟疫之中,人必須被放逐。
瘟疫不需召喚便會到來,追趕著、蔓延著、倍增著,看不見卻牢牢占據在集體意識;面對瘟疫,人類以各種作為抵抗之、清潔之、驅除之。然而,它的消失與它的出現一樣突然。像是不告而別,先從恐懼的減少、存在感的稀薄,逐漸被遺忘,還給我們日常。直到從地球上絕跡。
瘟疫讓所有故事覆滅,讓語言消亡。也讓我們關於瘟疫的一切變成無言以對。瘟疫製造無盡的故事,因為它本身是事件、情節、時代背景,也可能是推進情節與角色心理的催化劑,是角色面對的命運,是要解決的難題。瘟疫掀起所有的浪,也讓一切最終平息在死亡特有的沉默裡。
於是,瘟疫時期我們說故事,關於瘟疫的故事,不停說著。
2.
《吉爾伽美什史詩》裡,瘟疫如洪水氾濫,是天降的災禍。英雄吉爾伽美什,縱然有與神靈派遣的怪物相搏之力,依然無法拯救神降的疾病:摯友恩奇都,原是神派下收拾吉爾伽美什的怪物,最後代替吉爾伽美什,承接了死亡。在疾病面前,縱然英雄蓋世,也難逃一死。
死亡,就是人類無可逃脫的命運,疾病是其絕望的形式。死亡,是每個生命的最終瘟疫。面對或逃離,抵抗或投降,終會染上死亡。疾病的故事,就是死亡的故事。
3.
在《伊底帕斯王》的開頭,人聲哀號,以及焚香的味道。焚香意味著淨化,於事無補地抵抗瘟疫。然後,伊底帕斯入場,解決問題的責任,回到了他身上。既然他是解決災禍人面獅身斯芬克斯的英雄,也必然由他解決瘟疫。
祭司對他說,這場瘟疫,要解決汙染。需要消弭前任國王遭人殺害的冤屈。
追尋這場罪惡的源頭,故事必須說出來。故事不是消遣,而是藏著真相,解釋著今日之災禍,以及如何從根處理。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先知到來,伊底帕斯之「妻—母親」亦在場。話語中有眾多的暗示,告知伊底帕斯這位最欲聽取故事之人,也是有責任要聽故事之人,其實是最不適宜的聽眾:因為這位聽眾所聽的,竟是關於自己的故事。
若說伊底帕斯的命運是由神諭所致,他的親生父母與他自身,逃避命運的所有作為,反倒連鎖牽引完成命運。伊底帕斯王在抽絲剝繭間聽取往事,隱隱不安卻無法停歇地聆聽,亦不若是另一種神諭:預言是聆聽自己未來的故事,而故事是自己過去的預言。
底比斯的瘟疫,源自於伊底帕斯的命運。瘟疫是伊底帕斯逃避的命運,如今回頭找上他,須他承擔,須他解決,而問題的根源正是他的命運本身。
像是瘟疫對著伊底帕斯說故事,而他必須聆聽。瘟疫告訴他的故事,正好是當初神諭所預告的。
瘟疫,即命運。經歷命運不足以知曉,即便早有暗示(如神諭)。必須聽起故事,並在故事中辨認出自己,才能明瞭命運的安排。敘事永遠關乎死亡,從死亡之口說出。
4.
「各位姊妹們,妳們想必聽過了,一個人只要盡了力,就不至於招致責難。盡力保護自己的生命原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風俗人情甚至容許殺害一個對自己毫不相干之人。(……)那麼我們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採取的手段不會損害他人,當然是合情合理的。(……)我奇怪的是,我們女人都有女人的判斷力,為什麼不替自己著想,擺脫這種擔憂呢?(……)要是我們不願意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坐以待斃,那麼既然人們已經鳥獸散,我們不如也趁早離開這座城市。」
一三四八年,曾經繁華的佛羅倫斯發生黑死病。清掃、祈禱,毫無效果。患者長出疫瘤,象徵死亡,無藥可醫。在此情境,「法紀與聖規蕩然無存」。於是,在這無差別且無可治癒的瘟疫,每個人可以為所欲為。瘟疫比任何對權力、階級、偽善的反抗都有效,因為那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伎倆都無法對抗的力量。何況,瘟疫奪取的,不是那些權力、金錢、地位或名聲,而是你的生命,赤裸地展現黑死病在你身上種下的瘤,標記著死亡的黑斑。
於是,薄伽丘這個為了「同情不幸」而寫,獻給因為害羞或禮教而壓抑情感的女性而寫,欲給予你性安慰與消遣的《十日談》,便由七位出身良好、倖免於難的小姐開始。
佛羅倫斯彷彿死城。七個互有關係的女性,在教堂的角落相聚。年紀最長的潘比尼亞開啟話頭,她說,也代表所有在場的女子說:我們女性有自己的判斷,為何不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時期內心的惶恐呢?
她分析她們的狀態:瘟疫暫時放過她們。這個時刻,為了自己的性命,離開猶如神罰降臨於佛羅倫斯的瘟疫已無可指責。在瘟疫面前,一切可以重新估量,思考最本質之事。她們「自行決定」逃到鄉村,一方面為了求生,另一方面為了化解哀愁。她們靠自己解決問題,不論成功與否,這群女性遵從自己的決定。
如此逃逸,意味著全然放棄過往,以全部的現在,拋下所有身外之物,盡力地往前推進。逃逸的前方沒有目標,每推遲一秒,就是暫時的勝利。它允諾你繼續,逃逸所停留的每個點,都是此刻的最佳安置所。逃逸者的任何容身處,都是此刻最好的藏匿地點,同時是最危險的地點,不移動,隨時會被追上。瘟疫抹去了時間。沒有過去,因為不管過去如何現在皆無從參考也無法保證。沒有未來,因為延續到未來的時間向度完全取消。無論男女老少,生命成為旦夕間的存在。
她們找到另外三位存活的男性,收容了他們。
未婚的男女這時沒有任何禮教束縛,只剩生活與樂趣。換句話說,妥當與否,如何行動,在瘟疫的侵襲下,判斷交由理性,與自己的內心想法。
然後,他們說起故事。
沒有理由與效用的考量,只需一個人起頭,其他人輪流。毋需說教,不需教誨,十人輪流分享、諷刺或評論。過去教條全遭摧毀,也不知是否還有明天,一日一日延長的時間,他們為了「現在」說故事:不需負擔過往的記憶責任與流傳的教誨,也不需要流傳後代與指引未來的方向。說故事並不是主要目的,他們依舊生活、唱歌,甚至第六日結尾時,眾女子瞞著男子們,到幽谷中寬衣洗浴。
每日的故事結束,眾人唱歌、跳舞、歡笑。他們輪流做國王,第一日的國王潘比尼亞,在眾人玩樂過後,提議輪流說故事,以度過一天最熱的時間。然後,輪下的每一日的國王,並沒有多大的興致改變規則,只是訂立某個大方向的題目,輪流用故事取悅每個人。
單純取樂,在此不僅無傷大雅,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規則。一群人不要有誰剝奪對方的樂趣,因此不玩有輸有贏的遊戲,說故事不是比拚,也不必爭論對故事的道德,只需樂趣,度過一天最炎熱難熬之時。
《十日談》與其說是一百則故事(其實稍微超過),十個說故事者,不如說是一個時間與空間的例外布置。烏托邦式的,沒有紛亂,相敬如儀的,純粹為了取樂,甚至是一種貼近於原始的、肉體的歡愉,輪流以故事交換故事,十乘十而成百。
逃離身體的死亡,以身體實踐的自我的流放,以及,身體的逸樂。十位男女,變成了說故事者。班雅明將說故事者分作兩種類型,一種是在當地聽到各種故事的農民,另一個是遊歷四處聽聞的水手 3。這十個男女非但不是這兩者,他們更像在對立面,他們故事裡所嘲諷的(有錢人、僧侶、貴族),其實是他們平常較為靠近的。至少,一般來說,這些淑女是不會有那麼多的機會,可以大方地聽與說那些男女之間的風流韻事,直率的情慾需求與滿足的。
毋寧說,這場瘟疫與他們的流放,脫離了整個脈絡之後,離散之中,他們擁有說故事的權利,援引各種聽來的故事,不必追問意義,也不必害怕遭受責難。
這一百則故事中,最多的樂趣在於某種機智,譬如作惡多端的高利貸者在臨死之際如何受到宗教祝福,或是好色的僧侶如何瞞天過海與女子取樂。有時是一貧如洗者靠著機運與智慧翻身,有時是百般磨難者最終得到幸福。許多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位置的移轉與反差。身分與地位、錢財,在許多的故事裡,無論是刻意偽裝也好(譬如裝作僕役混進有錢人宅邸),或是命運流落也好(被偷搶、失勢、或是船難),都像是可以輕易剝除的外衣,換了一身裝束,好像就有截然不同的命運。一百則故事,種種「位移」,一方面表示處於社會高階的人的虛妄,但剝下外衣後實際上人的慾望其實相同;另一方面,許多小人物,尤其女人,所鑽出的種種縫隙,或是透過偽裝改變命運,也顯示著社會所有的區分,其實沒有那麼密不透風。
十位男女的故事,沒有魔術與超自然,全是人世的多種姿態。也的確如後世所讚揚的,這些故事充滿諷刺,卻不含說教成分。他們的故事是口語的,只有彼此緊鄰的說話間流傳,而非後世發展的長篇小說本身既是書寫的、又是能超越身體與一個人有限的記憶的故事(所以班雅明才說,長篇小說的誕生,恰是說故事的技藝消亡的時刻)。
《十日談》裡的十個男女,透過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在失去一切的離散中、不再有任何的束縛時,看著種種「位移」與剝去虛偽外衣的真實情慾,重新面對自己唯一能面對的:自己尚為年輕、美麗的生命,無論明天如何。
瘟疫不僅取消了限制,也解放了自由。瘟疫給予倖存之人純粹的現在,綿延的現在,故事在此展開。一個有頭有尾的長篇故事,不論多長,終究有個時間的預想,開始之後,時間倒數,等待完結。只有現在的時間的說故事者,再度印證《一千零一夜》的邏輯,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可以無止盡,即便隨時可能終止。瘟疫中說故事的方式,還原了生命最赤裸的形態。因為瘟疫贈與倖存之人的時間與自由,我們說故事。
故事不必原創,不需新穎。不強調技巧,也不論是否有益,更毋需費心區別真心或諷刺。一個接著一個,說故事者與聽眾以個人的方式,在故事中辨認出意義,只需對自己有效。
薄伽丘書寫《十日談》,原是為了某段愛情的苦盡甘來,奉獻給女士們消遣之物。故事儘管可能只是消遣,但卻像是個小小的空間,可以緩解壓抑。何況,以長期而言,人類都是在死亡的瘟疫的威脅之中的,而說故事的技藝,其實都是面對暫時的、動盪而流離失所的、不知將來的情況下產生,而非為了一個不變的、永恆的、安穩的時代而說。
故事在離散中被拋出,總是回歸沉默,等待一切的暫時歸位。
5.
一八九七年,一位法國醫生發表名為《對抗瘟疫的歐洲防禦工事》的冊子。用完整成熟的衛生學,將防疫的話語,從醫學與衛生概念,上升到某種集體的道德觀。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德利安.普魯斯特,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父親。而他的研究與檔案,幾十年後,由卡繆借用且撰寫了《瘟疫》。
卡繆這時處理主題,從荒謬到了反抗。之前的論述,他已經清楚了解到,意識到了荒謬,本身就是反抗的開始。個人意識到的荒謬,一經反抗,即便只是一聲無奈的叫喊,也讓人脫離只是個人的苦痛。他當然也知道,至少,他的生命經驗將告訴他,這沒有那麼容易。反抗的過程如此漫長,儘管你深信著流放最終會通往王國。
《瘟疫》的孤絕之城。無論你是否曾經屬於奧蘭城,瘟疫切斷了外界後,此地即異鄉。瘟疫奪走的不只是生命,還有所有人曾誤以為曾經有過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瘟疫確實也可以理解為卡繆式的荒謬,因為要回答什麼荒謬,他會說,是人與世界的離異。死亡並不是令人如此恐懼瘟疫的原因,而是那徹徹底底的孤絕,人在瘟疫裡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於世。瘟疫的命題,在特例的封城裡,平凡之人突然面臨的特殊事件的斷裂裡,反倒成為普遍性、本質性的問題。
小說中補充紀錄者塔盧說:「我確信每個人身上都有瘟疫,因為這世上沒有人能免疫,一個人都沒有。」
鼠疫終於消失,在彼此的努力之下。這不允諾任何人甩脫各自的孤獨,以及無可避免的死亡。愛,或對抗那巨大的孤獨,只能藉由反抗。在反抗之中,感受的力度,愛或聯繫不是個具體可觸的事物,而是孤獨中真正的體驗。
瘟疫是無法消滅的,就像人類必然的孤獨與死亡。
故事並不消滅孤獨,亦非就此建立永恆的聯繫。而是讓我們在各自的孤獨中,感受到聯繫,以自身承擔及反抗命運,所謂瘟疫、荒謬或死亡,繼續創造故事。
瘟疫時期我們不停說故事
1.
瘟疫不可理喻,於是我們試圖理解,去理解世界如此不可理解,理解我們的理解如此有限,理解無論理解與否仍於事無補,也理解一切的理解不過是人類的獨語。理解人類一直在這世間獨語,直到最後一刻方歇。
瘟疫使得我們尋找犧牲者與替罪者,獻祭換得平息。然而,在瘟疫之前,人人都是潛在的犧牲者。先死者是未死者的羔羊,死者代替生者受苦。生者則在死者身上看見自己的死亡模樣。
瘟疫是罪惡的表徵。瘟疫是不道德、失序、罪惡的懲罰。必須贖罪,才能平息瘟疫。瘟疫之死是罪人的報應。瘟疫使得我們全部成為罪犯,承擔彼此的罪孽,在死亡中換取原諒。
瘟疫是敵人。如外敵入侵不可擋,如內賊防不勝防。瘟疫使彼此成為敵人,使自己的身體成為自己的敵人,使自己的恐懼成為敵人。
瘟疫使得人與人分離與不信任。瘟疫放逐患者,或令人逃逸。瘟疫將人監禁隔離,也將自己限縮,直到讓身體成為牢籠。
瘟疫是汙染,需要清潔、淨化。去除髒汙、處理糞便與排水、焚燒死者遺體、消毒衣物器皿、清掃所有藏汙納垢之處。需要乾淨的水,沖洗、漂流、潔淨。最終,潔淨的是人,人是世間的汙染之源。因此瘟疫之中,人必須被放逐。
瘟疫不需召喚便會到來,追趕著、蔓延著、倍增著,看不見卻牢牢占據在集體意識;面對瘟疫,人類以各種作為抵抗之、清潔之、驅除之。然而,它的消失與它的出現一樣突然。像是不告而別,先從恐懼的減少、存在感的稀薄,逐漸被遺忘,還給我們日常。直到從地球上絕跡。
瘟疫讓所有故事覆滅,讓語言消亡。也讓我們關於瘟疫的一切變成無言以對。瘟疫製造無盡的故事,因為它本身是事件、情節、時代背景,也可能是推進情節與角色心理的催化劑,是角色面對的命運,是要解決的難題。瘟疫掀起所有的浪,也讓一切最終平息在死亡特有的沉默裡。
於是,瘟疫時期我們說故事,關於瘟疫的故事,不停說著。
2.
《吉爾伽美什史詩》裡,瘟疫如洪水氾濫,是天降的災禍。英雄吉爾伽美什,縱然有與神靈派遣的怪物相搏之力,依然無法拯救神降的疾病:摯友恩奇都,原是神派下收拾吉爾伽美什的怪物,最後代替吉爾伽美什,承接了死亡。在疾病面前,縱然英雄蓋世,也難逃一死。
死亡,就是人類無可逃脫的命運,疾病是其絕望的形式。死亡,是每個生命的最終瘟疫。面對或逃離,抵抗或投降,終會染上死亡。疾病的故事,就是死亡的故事。
3.
在《伊底帕斯王》的開頭,人聲哀號,以及焚香的味道。焚香意味著淨化,於事無補地抵抗瘟疫。然後,伊底帕斯入場,解決問題的責任,回到了他身上。既然他是解決災禍人面獅身斯芬克斯的英雄,也必然由他解決瘟疫。
祭司對他說,這場瘟疫,要解決汙染。需要消弭前任國王遭人殺害的冤屈。
追尋這場罪惡的源頭,故事必須說出來。故事不是消遣,而是藏著真相,解釋著今日之災禍,以及如何從根處理。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先知到來,伊底帕斯之「妻—母親」亦在場。話語中有眾多的暗示,告知伊底帕斯這位最欲聽取故事之人,也是有責任要聽故事之人,其實是最不適宜的聽眾:因為這位聽眾所聽的,竟是關於自己的故事。
若說伊底帕斯的命運是由神諭所致,他的親生父母與他自身,逃避命運的所有作為,反倒連鎖牽引完成命運。伊底帕斯王在抽絲剝繭間聽取往事,隱隱不安卻無法停歇地聆聽,亦不若是另一種神諭:預言是聆聽自己未來的故事,而故事是自己過去的預言。
底比斯的瘟疫,源自於伊底帕斯的命運。瘟疫是伊底帕斯逃避的命運,如今回頭找上他,須他承擔,須他解決,而問題的根源正是他的命運本身。
像是瘟疫對著伊底帕斯說故事,而他必須聆聽。瘟疫告訴他的故事,正好是當初神諭所預告的。
瘟疫,即命運。經歷命運不足以知曉,即便早有暗示(如神諭)。必須聽起故事,並在故事中辨認出自己,才能明瞭命運的安排。敘事永遠關乎死亡,從死亡之口說出。
4.
「各位姊妹們,妳們想必聽過了,一個人只要盡了力,就不至於招致責難。盡力保護自己的生命原是每個人的權利。只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風俗人情甚至容許殺害一個對自己毫不相干之人。(……)那麼我們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採取的手段不會損害他人,當然是合情合理的。(……)我奇怪的是,我們女人都有女人的判斷力,為什麼不替自己著想,擺脫這種擔憂呢?(……)要是我們不願意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坐以待斃,那麼既然人們已經鳥獸散,我們不如也趁早離開這座城市。」
一三四八年,曾經繁華的佛羅倫斯發生黑死病。清掃、祈禱,毫無效果。患者長出疫瘤,象徵死亡,無藥可醫。在此情境,「法紀與聖規蕩然無存」。於是,在這無差別且無可治癒的瘟疫,每個人可以為所欲為。瘟疫比任何對權力、階級、偽善的反抗都有效,因為那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伎倆都無法對抗的力量。何況,瘟疫奪取的,不是那些權力、金錢、地位或名聲,而是你的生命,赤裸地展現黑死病在你身上種下的瘤,標記著死亡的黑斑。
於是,薄伽丘這個為了「同情不幸」而寫,獻給因為害羞或禮教而壓抑情感的女性而寫,欲給予你性安慰與消遣的《十日談》,便由七位出身良好、倖免於難的小姐開始。
佛羅倫斯彷彿死城。七個互有關係的女性,在教堂的角落相聚。年紀最長的潘比尼亞開啟話頭,她說,也代表所有在場的女子說:我們女性有自己的判斷,為何不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時期內心的惶恐呢?
她分析她們的狀態:瘟疫暫時放過她們。這個時刻,為了自己的性命,離開猶如神罰降臨於佛羅倫斯的瘟疫已無可指責。在瘟疫面前,一切可以重新估量,思考最本質之事。她們「自行決定」逃到鄉村,一方面為了求生,另一方面為了化解哀愁。她們靠自己解決問題,不論成功與否,這群女性遵從自己的決定。
如此逃逸,意味著全然放棄過往,以全部的現在,拋下所有身外之物,盡力地往前推進。逃逸的前方沒有目標,每推遲一秒,就是暫時的勝利。它允諾你繼續,逃逸所停留的每個點,都是此刻的最佳安置所。逃逸者的任何容身處,都是此刻最好的藏匿地點,同時是最危險的地點,不移動,隨時會被追上。瘟疫抹去了時間。沒有過去,因為不管過去如何現在皆無從參考也無法保證。沒有未來,因為延續到未來的時間向度完全取消。無論男女老少,生命成為旦夕間的存在。
她們找到另外三位存活的男性,收容了他們。
未婚的男女這時沒有任何禮教束縛,只剩生活與樂趣。換句話說,妥當與否,如何行動,在瘟疫的侵襲下,判斷交由理性,與自己的內心想法。
然後,他們說起故事。
沒有理由與效用的考量,只需一個人起頭,其他人輪流。毋需說教,不需教誨,十人輪流分享、諷刺或評論。過去教條全遭摧毀,也不知是否還有明天,一日一日延長的時間,他們為了「現在」說故事:不需負擔過往的記憶責任與流傳的教誨,也不需要流傳後代與指引未來的方向。說故事並不是主要目的,他們依舊生活、唱歌,甚至第六日結尾時,眾女子瞞著男子們,到幽谷中寬衣洗浴。
每日的故事結束,眾人唱歌、跳舞、歡笑。他們輪流做國王,第一日的國王潘比尼亞,在眾人玩樂過後,提議輪流說故事,以度過一天最熱的時間。然後,輪下的每一日的國王,並沒有多大的興致改變規則,只是訂立某個大方向的題目,輪流用故事取悅每個人。
單純取樂,在此不僅無傷大雅,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規則。一群人不要有誰剝奪對方的樂趣,因此不玩有輸有贏的遊戲,說故事不是比拚,也不必爭論對故事的道德,只需樂趣,度過一天最炎熱難熬之時。
《十日談》與其說是一百則故事(其實稍微超過),十個說故事者,不如說是一個時間與空間的例外布置。烏托邦式的,沒有紛亂,相敬如儀的,純粹為了取樂,甚至是一種貼近於原始的、肉體的歡愉,輪流以故事交換故事,十乘十而成百。
逃離身體的死亡,以身體實踐的自我的流放,以及,身體的逸樂。十位男女,變成了說故事者。班雅明將說故事者分作兩種類型,一種是在當地聽到各種故事的農民,另一個是遊歷四處聽聞的水手 3。這十個男女非但不是這兩者,他們更像在對立面,他們故事裡所嘲諷的(有錢人、僧侶、貴族),其實是他們平常較為靠近的。至少,一般來說,這些淑女是不會有那麼多的機會,可以大方地聽與說那些男女之間的風流韻事,直率的情慾需求與滿足的。
毋寧說,這場瘟疫與他們的流放,脫離了整個脈絡之後,離散之中,他們擁有說故事的權利,援引各種聽來的故事,不必追問意義,也不必害怕遭受責難。
這一百則故事中,最多的樂趣在於某種機智,譬如作惡多端的高利貸者在臨死之際如何受到宗教祝福,或是好色的僧侶如何瞞天過海與女子取樂。有時是一貧如洗者靠著機運與智慧翻身,有時是百般磨難者最終得到幸福。許多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位置的移轉與反差。身分與地位、錢財,在許多的故事裡,無論是刻意偽裝也好(譬如裝作僕役混進有錢人宅邸),或是命運流落也好(被偷搶、失勢、或是船難),都像是可以輕易剝除的外衣,換了一身裝束,好像就有截然不同的命運。一百則故事,種種「位移」,一方面表示處於社會高階的人的虛妄,但剝下外衣後實際上人的慾望其實相同;另一方面,許多小人物,尤其女人,所鑽出的種種縫隙,或是透過偽裝改變命運,也顯示著社會所有的區分,其實沒有那麼密不透風。
十位男女的故事,沒有魔術與超自然,全是人世的多種姿態。也的確如後世所讚揚的,這些故事充滿諷刺,卻不含說教成分。他們的故事是口語的,只有彼此緊鄰的說話間流傳,而非後世發展的長篇小說本身既是書寫的、又是能超越身體與一個人有限的記憶的故事(所以班雅明才說,長篇小說的誕生,恰是說故事的技藝消亡的時刻)。
《十日談》裡的十個男女,透過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在失去一切的離散中、不再有任何的束縛時,看著種種「位移」與剝去虛偽外衣的真實情慾,重新面對自己唯一能面對的:自己尚為年輕、美麗的生命,無論明天如何。
瘟疫不僅取消了限制,也解放了自由。瘟疫給予倖存之人純粹的現在,綿延的現在,故事在此展開。一個有頭有尾的長篇故事,不論多長,終究有個時間的預想,開始之後,時間倒數,等待完結。只有現在的時間的說故事者,再度印證《一千零一夜》的邏輯,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可以無止盡,即便隨時可能終止。瘟疫中說故事的方式,還原了生命最赤裸的形態。因為瘟疫贈與倖存之人的時間與自由,我們說故事。
故事不必原創,不需新穎。不強調技巧,也不論是否有益,更毋需費心區別真心或諷刺。一個接著一個,說故事者與聽眾以個人的方式,在故事中辨認出意義,只需對自己有效。
薄伽丘書寫《十日談》,原是為了某段愛情的苦盡甘來,奉獻給女士們消遣之物。故事儘管可能只是消遣,但卻像是個小小的空間,可以緩解壓抑。何況,以長期而言,人類都是在死亡的瘟疫的威脅之中的,而說故事的技藝,其實都是面對暫時的、動盪而流離失所的、不知將來的情況下產生,而非為了一個不變的、永恆的、安穩的時代而說。
故事在離散中被拋出,總是回歸沉默,等待一切的暫時歸位。
5.
一八九七年,一位法國醫生發表名為《對抗瘟疫的歐洲防禦工事》的冊子。用完整成熟的衛生學,將防疫的話語,從醫學與衛生概念,上升到某種集體的道德觀。這本書的作者是阿德利安.普魯斯特,馬塞爾.普魯斯特的父親。而他的研究與檔案,幾十年後,由卡繆借用且撰寫了《瘟疫》。
卡繆這時處理主題,從荒謬到了反抗。之前的論述,他已經清楚了解到,意識到了荒謬,本身就是反抗的開始。個人意識到的荒謬,一經反抗,即便只是一聲無奈的叫喊,也讓人脫離只是個人的苦痛。他當然也知道,至少,他的生命經驗將告訴他,這沒有那麼容易。反抗的過程如此漫長,儘管你深信著流放最終會通往王國。
《瘟疫》的孤絕之城。無論你是否曾經屬於奧蘭城,瘟疫切斷了外界後,此地即異鄉。瘟疫奪走的不只是生命,還有所有人曾誤以為曾經有過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瘟疫確實也可以理解為卡繆式的荒謬,因為要回答什麼荒謬,他會說,是人與世界的離異。死亡並不是令人如此恐懼瘟疫的原因,而是那徹徹底底的孤絕,人在瘟疫裡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於世。瘟疫的命題,在特例的封城裡,平凡之人突然面臨的特殊事件的斷裂裡,反倒成為普遍性、本質性的問題。
小說中補充紀錄者塔盧說:「我確信每個人身上都有瘟疫,因為這世上沒有人能免疫,一個人都沒有。」
鼠疫終於消失,在彼此的努力之下。這不允諾任何人甩脫各自的孤獨,以及無可避免的死亡。愛,或對抗那巨大的孤獨,只能藉由反抗。在反抗之中,感受的力度,愛或聯繫不是個具體可觸的事物,而是孤獨中真正的體驗。
瘟疫是無法消滅的,就像人類必然的孤獨與死亡。
故事並不消滅孤獨,亦非就此建立永恆的聯繫。而是讓我們在各自的孤獨中,感受到聯繫,以自身承擔及反抗命運,所謂瘟疫、荒謬或死亡,繼續創造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