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七月號:張愛玲和她的兩個男人(完售)

定價 : $160
※本書已售罄。

補白

我讀張愛玲,不算早,有印象是高一讀《怨女》,許是受夏文汐主演的同名電影影響,找了書來看,還因此受到以理科著名的「和尚」學校同班同學的惡意譏嘲。高二下搬出來租屋住,夜半讀《半生緣》,四周無人,木板隔間的小房間裡,白色日光燈管灑下的燈光死慘慘,讀著讀著竟至背脊發寒,鬼氣森然,卻又不願掩卷罷手。

然而至今,我才發現,自己竟從未讀完過一遍張愛玲。追究起來,當是張愛玲總在書中好誠實說不滿意這篇不滿意那篇,印象中便有了成見:張愛玲最好的也就那幾本書了,其他的不足觀。便沒有持續追趕補足的衝動。

一九九五年張愛玲死了,她的人生成了巨幅拼圖遊戲,人人爭相填補,各種文獻史料陸續出土,重整,她一生的傳奇被說了一回又一回,各種版本,各種添補,彷彿每個人都擁有她一段故事,而她卻始終噤啞不語,甚至早早隱藏,不說的還是不說。

她與胡蘭成之間,也只落得胡蘭成以《今生今世》一面之詞,無可對證,張愛玲草草一句「講我的部分纏夾得奇怪」帶過,不說是也不說否,教人不知該認真傳揚或者始終持疑。近來此書中國大陸出版熱賣,網路留言板上一長掛討論,各個聲嘶力竭,有憑有據,一下指責胡花心,一下以民族主義談他的忠奸之辯,或說靠前妻出名吃軟飯……;我們參與別人的人生,有時比自己的來勁。

賴雅呢,只出現在寫給幾個朋友的信上,那是屬於張愛玲神祕私人世界,不公開。 張愛玲一生,這唯二兩個男人,一個讓她盛開又萎謝(1944-1947),一個與她「很接近,一句話還沒說完已經覺得多餘」(1956-1967),然而其間存在著大片空白,令張迷好奇心急。專輯便從這裡出發,試圖進行一次補白工作:不管是張愛玲活躍於四○年代上海的史料佐證,六、七○年代的書信輯匯與作品追蹤,胡蘭成避居日本後的種種,賴雅日記裡的張愛玲,只為更進一步理解張愛玲今生今世。

製作專輯期間,承蒙皇冠出版社協助,得以一窺張愛玲遺物:原來你喜歡雅頓的化妝品、派克的筆,同款式衣服、鞋子會買不同色的兩組,還有好幾頂假髮,嗯,原來你當時也讀這些書:汪曾祺《茱萸集》、蘇偉貞《離開同方》、高行健《給我老爺買魚竿》、鄭樹森編《哭泣的窗戶》……,最多的,當然,《紅樓夢》,圖書館影印來的各種版本,厚厚一大疊。

無時差,無國界,這個文學世界裡。那個孤絕的張愛玲,仍以文學的閱讀與外界氣脈相通。

或許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地方是我們想長久居留的,理想的國度。基於此念,本期邀約了四位作家,說說理想的國度,對美好國家的想像。此欄將長期刊載,對於「國家」概念的多面向反思,或可提供今日台灣政治躁鬱的情緒一劑清涼。

最後,張愛玲電影劇作《南北喜相逢》原定本期刊出,由於稿擠,將延至下期與讀者見面,敬請期待。

出 版 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作  者 : 印刻文學生活誌
書系編號 : 11/創刊拾壹號 頁  數 : 240頁
圖書規格 : 21x28cm 出版日期 : 2004年07月
重  量 : 平裝/黑白+彩色 ISBN : 17289297

目錄
  第十一期(七月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