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8•八月號:太平洋的孩子──胡德夫 我的歌路與心路

定價 : $240
【編輯室報告】壯士  /副總編輯簡白

胡德夫,交遊五湖四海,朋友都叫他kimbo,公認是台灣民歌運動、原民運動的先覺者。 據聞,在胡德夫小時候,成長的台東大武山嘉蘭部落,人人崇拜一位稱號kimbu的男子,無論山狩海獵,以及唱歌舞蹈,樣樣精通,也成為孩童心目中的英雄。胡德夫由於仰慕kimbu,腦海揮之不去,長大後遂挪用英雄稱號,自期自許,諧音英文取名kimbo。

然而,私下以為,認同kimbu是個英雄,亦應肯定kimbo是個壯士,才更貼切,又更親切。 緣由說來話長,盡量簡約扼要。這要從日本的演歌談起。

演歌擁有多種別稱,「豔歌」詠唱男女懷春綺想,也可叫「緣歌」;「怨歌」哀嘆愛恨別離;撫慰人心、鼓舞生命的,則名之為「援歌」。

眾所周知,台灣的華語和閩南語老歌,與演歌的關係非常密切(不亞於韓國),有的旋律近似,有的改詞翻唱,移植的現象顯著。許多曲調流傳至今,夜夜在KTV包廂裡頭縈繞迴響,成為「老生常『唱』」的心聲。

現今,我們所欣賞的演歌,多屬昭和時代(一九二五∼一九八九)的作品,滿布哀怨、悲愁、冷豔、陰柔、自我放逐的情調,無法想像其前身竟是民權運動的激昂爆烈的產物。少人清楚,其實演歌的初始意義,並非「演唱」的「歌」,而是「演說」的「歌」,它起源於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階段,提供爭取民權、喚醒抗爭意識的重要傳播工具。

明治時代初期,一八七○年代,歐風美雨吹襲東瀛全土,但官方「文明開化」的重點置於經濟軍事,確立資本主義,講求船堅砲利,政治體制卻標榜「王政復古」,兩相矛盾。儘管思想界有福澤諭吉領航,提倡自由平等,政治界有板垣退助領銜,發起普選及國會設置運動,報章雜誌也陸續創刊問世,發表輿論主張。但這些上層的作為,對於下層的民眾來說,仍遙不可及。癥結原因,那時候假名書寫尚未普及,媒體仍以深奧的漢文為主,使得新發生的事件或新形成的觀念,流傳範圍極度受到限制。

明治時代言論箝制嚴厲,禁止街頭演說,批評政府更是禁忌中的禁忌,街頭賣唱相對規定比較寬鬆,民權運動份子「投機取巧」,一八八○年代期間,爭相把亟欲表達的政治、社會改造意涵編寫入歌詞,堂而皇之引吭起來,吸引路人佇足聆聽,藉機傳達理念,也靠民眾小額捐款充當活動經費。

代替演說,寓教於「樂」,效果卻與演說雷同的初始演歌,從此誕生問世。

起先,投入演歌行列的人,絕大多是反對藩閥政治、拒絕入學也少有固定職業的抗議青年,被稱為「壯士」。順理成章,早期的演歌也叫作「壯士節(曲)」。

曲折迂迴,明治時代中晚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政府針對街頭遊行集會的控制手法愈加縝密,人數、地點、手續的規定嚴苛複雜。演歌因而改移雙向途徑發展,之一轉化為「演唱」,引進提琴吉他等西洋樂器,重視曲譜,講究修辭,逐漸藝術化、私小說化;之二轉型為「演劇」,由戶外移入室內,變成「演說的劇」,規避憲警取締,繼續從事文化鬥爭。

從理想淑世的立場,以及反抗主流的觀點,kimbo的生平行誼,都跟早期演歌的揭櫫精神,旗鼓媲美,稱之為「壯士」,正屬合宜!

kimbo的「歌」行合一,深刻影響無數新世代的叛逆青年,敬請傾聽本期封面專輯裡頭,利格拉樂.阿𡡅、李明璁、張鐵志、董恕明、馬翊航等後輩的真情告白。

kimbo的同族昆弟孫大川,綿綿絮說「叛逆又豪放的哥哥」,感懷直率。

楊澤拎提滿囊的詩篇與往事,同歌者面對面敘舊,互相扣應、彼此和鳴。

壓軸推薦,kimbo親筆抒寫「我的歌路與心路」,縷述作曲、填詞及唱遊的歷程,讓我們見識到歌聲琴音之餘韻的,動人的內涵傳奇。

出 版 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作  者 : 印刻文學生活誌
書系編號 : 180/第拾肆卷第拾貳期 頁  數 : 184頁
圖書規格 : 平裝.黑白+彩色.21x28cm 出版日期 : 2018年08月
成陽書號 : 3070000180(ISSN:1728929-7) 印刻書號 : MIN180

目錄
  第拾肆卷第拾貳期(2018年08月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