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等生全集
七等生創作年表

一九三九年

出生於苗栗通霄。

原名劉武雄。父劉天賜,母詹阿金。家中十位子女中排行第五,上有長兄玉明,男性為次子。

一九四六年

入學通霄國小一年級。父親失業,家庭陷入貧困。

一九五二年  

考入省立大甲中學初中部一年級。父親逝世,家庭更加貧困。

一九五五年  

考入台北師範藝術科。首次接觸海明威作品《老人與海》和史篤姆的《茵夢湖》。

一九五八年  

因學校伙食不好,在學生餐廳用筷子敲碗,為了好玩跳上餐桌而遭致勒令退學。兩星期後,由洪文彬教授作保復學。隨後因教材教法不及格重修一年。讀《諸神復活》(雷翁那圖•達文西傳記),惠特曼的《草葉集》,愛不釋手,在學校舉行個人畫展。

一九五九年  

師範學校畢業。分派台北縣瑞芳鎮九份國民小學當教師。單車環島旅行。

一九六二年  

讀海明威《戰地鐘聲》、《戰地春夢》、《旭日東昇》,和D•H•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改調萬里國民小學任教。

首次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短篇小說,在當時主編林海音的鼓勵下,半年內陸續刊登發表〈失業、撲克、炸魷魚〉、〈橋〉、〈圍獵〉、〈午後的男孩〉、〈會議〉、〈白馬〉、〈黑夜的屏息〉、〈早晨〉、〈賊星〉、〈黃昏,再見〉、〈阿里鎊的連金發〉等十一篇小說,以及短篇小說〈囂浮〉、〈狄克、平凡的女人、漁夫〉、散文〈黑眼珠與我(一)〉。

一九六三年

與作家東方白會晤於嘉義鐵路餐廳。

一九六四年   

十月退伍,任教萬里國小。

在《現代文學》發表短篇小說:〈隱遁的小角色〉、〈讚賞〉、〈綢絲綠巾〉,另有詩〈紫茶〉。

一九六五年   

與許玉燕小姐結婚。辭去教職,移居台北。

陸續在《現代文學》和《台灣文藝》雜誌、《徵信》(即《中國時報》前身)副刊發表小說,計有〈獵槍〉、〈來到小鎮的亞茲別〉、〈九月孩子們的帽子〉、〈回鄉的人〉、〈傲視的山〉(《徵信》副刊主編未經同意刪去重要部份)等五則短篇,及中篇〈初見曙光〉。

一九六六年

在台中東海花園楊逵家暫住數週。與尉天驄、陳映真、施叔青相識於台北鐵路餐廳,參與創辦《文學季刊》。

短篇〈回鄉的人〉獲第一屆「台灣文學獎」佳作獎。

發表〈灰色鳥〉、〈阿水的黃金稻穗〉、〈午後、昨夜、午後〉(後改名〈午後〉)、〈牌戲〉、〈女人〉(即〈傲視的山〉,重新發表於《現代文學》,後改名〈林洛甫〉)、〈夜聲〉等六個短篇,及中篇〈放生鼠〉(《文學季刊》第一期)。還有詩作〈詩〉、〈倒影〉、〈狹路〉及散文〈冬來花園〉(《草原》雜誌)。

一九六七年 

長子懷拙出生。與妻在皮鞋店工作。到經濟日報社任會議速寫。

短篇〈灰色鳥〉獲頒第二屆「台灣文學獎」佳作獎。

發表短篇小說:〈我愛黑眼珠〉、〈私奔〉、〈慚愧〉、〈AB夫婦〉、〈某夜在鹿鎮〉、〈結婚〉。中篇小說:〈精神病患〉。散文:〈黑眼珠與我(二)〉。

一九六八年

發表短篇小說:〈真實〉、〈跳遠選手退休了〉、〈天使〉、〈誇耀〉、〈碉堡〉、〈父親之死〉、〈浪子〉、〈僵局〉、〈虔誠之日〉、〈我的戀人〉、〈俘虜〉、〈爭執〉、〈呆板〉、〈空心球〉等。詩:〈美麗〉、〈在昨夜我們〉、〈小夜曲〉、〈嫉妒〉、〈冬日〉、〈打鬪〉、〈春天沒有〉、〈現在只剩下空漠〉、〈十四行〉、〈告密者〉、〈牙痛〉、〈在黑色沙龍〉、〈這是不能〉等。

一九六九年

女兒小書出生;九月,離開台北獨往霧社,任教萬大發電廠分校。

發表〈木塊〉、〈回響〉、〈希臘•希臘〉、〈十七章〉(後改名〈分道〉)等四篇小說。

出版小說集《僵局》(林白出版社)。

一九七○年

回故鄉通霄定居,並於通霄城中國小任教。

發表〈訪問〉、〈銀幣〉、〈海灣〉、〈來罷,爸爸給你說個故事〉等四個短篇。

出版小說集《放生鼠》(大林出版社)。

一九七一年

發表〈絲瓜布〉、〈流徙〉、〈離開〉、〈笑容〉、〈墓場〉、〈漫遊者〉、〈禁足的海岸〉、〈眼〉等八則短篇;中篇〈巨蟹一∼十〉(《文學雙月刊》第一期,後改名〈巨蟹集〉)。另有詩〈值夜〉、〈跡象〉、〈秋日偶感〉;散文〈棕膚少女〉、〈兩個月亮〉等。

一九七二年

發表短篇〈期待白馬而顯現唐倩〉,及中篇〈離城記〉、〈無葉之樹集〉(《現代文學》第五一期),另有詩〈樂人死了〉;評論〈維護〉等。

出版小說集《巨蟹集》(新風出版社),自費出版詩集《五年集》。

一九七三年

次子保羅出生。

發表〈聖月芬〉、〈自喪者〉、〈在山谷〉、〈在霧社〉等四則短篇小說,另有詩〈戀愛〉。

出版小說《離城記》(晨鐘出版社)。

一九七四年

創作長篇小說〈削廋的靈魂〉;發表〈睡衣〉、〈年輕博士的劍法〉、〈蘇君夢鳳〉等三則短篇。另有詩〈有什麼能強過黑色〉、〈海思〉、〈斷樹吟〉、〈落落之歌〉、〈一隻單獨的白鷺鷥〉等。

一九七五年

發表小說〈余索式怪誕〉、撰寫〈沙河悲歌〉;散文〈致愛書簡〉;詩〈當我躺仰在海邊的草坡〉。

一九七六年 

短篇〈大榕樹〉獲得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佳作獎。

創作中篇小說〈隱遁者〉。發表〈大榕樹〉、〈德次郎〉、〈貓〉三則短篇。散文:〈真確的信念〉、〈寫作者的職責〉(《沙河悲歌》出版前言)。

出版《來到小鎮的亞茲別》、《我愛黑眼珠》、《僵局》、《沙河悲歌》、《隱遁者》、《削廋的靈魂》、等六部小說集(遠行出版社)。

短篇〈我愛黑眼珠〉收錄於Joseph S.M.Lau,Timothy A.Ross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1960∼1970,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

一九七七年

《小說新潮》創刊,以「七等生小說研究專輯」作為創刊號。與學者梁景峰對談──〈沙河的夢境和真實〉,刊於《台灣文藝》五五期「七等生專輯」。

發表長篇小說〈城之迷〉,短篇〈諾言〉、〈美麗的山巒〉、〈逝去的街景〉、〈代罪羔羊〉、〈山像隻怪獸〉、〈復職〉、〈夜湖〉、〈寓言〉等八篇;散文〈喜歡它但不知道它是什麼?〉。

出版小說集《放生鼠》、《城之迷》、《白馬》、《情與思》(遠行出版社)。至此七等生首部小全集十本出齊,並有《火獄的自焚─七等生小說論評》專論出版(張恆豪編,遠行出版社),使其成為台灣新文學史發展以來,首位同時有全集與評論集出版的作家。

一九七八年

發表〈散步去黑橋〉、〈小林阿達〉、〈回鄉印象〉、〈迷失的蝶〉、〈白日噩夢〉、〈歸途〉、〈雲雀升起〉等七則短篇;散文〈書簡〉、〈我年輕的時候〉、詩〈戲謔楊牧〉。

出版小說集《散步去黑橋》(遠景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

發表小說〈銀波翅膀〉、〈途經妙法寺〉、〈夏日故事〉、〈等待巫永森之後〉等四篇。散文〈困窘與屈辱〉、〈愛情是什麼〉、〈河水不回流〉、〈歲末漫談〉、〈聊聊藝術〉。詩〈隱形人〉、〈無題〉等。

出版《耶穌的藝術》(洪範書店)。

一九八○年   

暫時停下小說創作。

出版《銀波翅膀》小說集(遠景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

離家搬到坪頂山畔居住。研習攝影和暗房工作。撰寫生活札記。

一九八二年

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生安東尼•詹姆斯•典可(Anthony James Demko)通信。

發表〈老婦人〉、〈幻象〉、〈憧憬船〉、〈我的小天使〉、〈哭泣的墾丁門〉等五則短篇。

一九八三年

安東尼•詹姆斯•典可以七等生為主題,發表碩士論文:《七等生的內心世界──一個台灣現代作家》(The Internal world Of Chi-teng Sheng, A Modern Taiwanese Writer)

發表〈木鴨、沙馬蟹和牛仔的故事〉、〈李蘭州〉、〈真真和媽媽〉、〈克里辛娜〉、〈行過最後一個秋季〉、〈垃圾〉等短篇小說。

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邀訪美。

一九八四年

發表〈連體〉、〈環虛〉兩則短篇。

出版小說集《老婦人》(洪範書店)。

一九八五年

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吳三連文學獎。

澳洲學者凱文•巴略特(Kevin Bartlett)來訪,並帶來論文:《七等生早期短篇小說中的哲學、神學與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in Chi-teng Sheng's Early Short Stories)。

發表《重回沙河》生活札記(《聯合文學》),長篇小說《譚郎的書信》(《中國時報》),出版《譚郎的書信》(圓神出版社)

小說〈結婚〉改編為同名電影,由陳坤厚導演,楊慶煌、楊潔玫主演。

一九八六年

出版《重回沙河》(遠景出版社)。

舉辦重回沙河札記攝影展(台北環亞畫廊)。

一九八七年

發表小說〈目孔赤〉。

一九八八年

發表小說〈我愛黑眼珠續記〉、電影筆記〈綠光〉。

出版小說集《我愛黑眼珠續記》(漢藝色研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

從小學教師的工作退休,重拾畫筆,在通霄設立工作室。

法國巴黎大學研究生白麗詩(Catherime BLAVET)發表碩士論文:〈QI DENGSHENG七等生ECRIVAIN CONTEMPORAIN  TAIWAN AIS PRESENTATION  ETIRAOUCTIONS〉。

一九九○年

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生廖淑芳發表碩士論文〈七等生文體研究〉,指導老師為馬森教授,是台灣第一篇研究七等生的碩士論文。

一九九一年

出版《兩種文體──阿平之死》(圓神出版社)。

舉辦鄉居隨筆粉彩畫個展(台北東之畫廊)。

一九九二年

與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漢學家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相識,成為莫逆之交。

應台北欣賞家藝術中心之邀,舉辦「油畫與一張鉛筆素描」個展。

移居花蓮,設繪畫工作室。

一九九三年

法文版《沙河悲歌》出版,Catherime BLAVET翻譯。

出版《七等生集》(前衛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

移居台北市,在阿波羅大廈畫廊區設畫鋪子。

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研究生伊蓮娜•羅基(Elena Roggi)發表碩士論文,並將長篇小說〈跳出學園的圍牆〉(原名:削廋的靈魂)翻譯成義大利文。

一九九五年

結束畫鋪子,歸隱於木柵溝子口。

一九九六年

發表中篇小說〈思慕微微〉(《聯合文學》第一四四期)。

一九九七年

學習彈唱南管。發表中篇小說〈一紙相思〉(《拾穗》第五五八期)。

出版《思慕微微》合集(商務印書館),收錄〈灰夏〉、〈草地放屎郎〉等小說。

一九九八年

小說〈結婚〉改編為電視劇,由張中一導演,柯叔元、張鳳書主演。

一九九九年

國家文化資料館(台南市)展出七等生文稿及出版資料。

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葉昊謹碩士論文〈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通過,吳達芸教授指導。

二○○○年

小說〈沙河悲歌〉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中影公司出品。

二○○二年   

彰化師大國文研究所陳季嫻碩士論文〈「惡」的書寫──七等生小說研究〉通過,蔣美華教授指導。

二○○三年 

出版《七等生全集》(遠景出版社),同年宣布封筆。

二○○四年

《印刻文學生活誌》「文學原鄉」系列,陳文芬專訪七等生:〈七等生在通霄〉(《印刻文學》第五期)。

二○一○年

獲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發表得獎感言〈何者藉她發聲呼叫我〉。

中正大學中文系蕭義玲教授著《七等生與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里仁書局)

二○一二年

出版《為何堅持?──七等生精選集》(遠景出版社)。

二○一五年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舉辦「七等生文學學術研討會」,並出版《踽行者的背影》會議論文集。

二○二○年

十月二十四日病逝,享壽八十一歲。

朱賢哲導演以七等生作品《削瘦的靈魂》為名的傳記紀錄片,於第五十七屆金馬影展首映。

 

根據七等生自撰年表編錄

劉懷拙  增補審訂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