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增訂版)
【序】

【序一】

三十春秋立一傳

林淇瀁(向陽)

詩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1984 年春某日,我在濟南路自立晚報副刊編輯室收到一篇來稿,題目是〈江文也的悲劇一生〉,作者署名「劉美蓮」,稿子篇幅很長,附有相當珍貴的照片。在這之前,我已從藝術評論謝里法發表於聯合報副刊的〈故土的呼喚〉一文, 以及自晚刊登(1983.12.12)香港周凡夫所寫〈半生蒙塵的江文也〉,約略知道江文也曾得到1936 年柏林奧林匹克「藝文類作曲組」獎項,是當時全亞洲第一位獲得國際大獎的音樂家;戰後滯留北京,文革期間遭受迫害。

  未滿三十歲的我逐字細讀稿,透過作者清晰的整理,方才對江文也的生平有了基本的認識。循著文章脈絡,揣想一位出生於日治下的台灣,童年在福建廈門長大,中學之後赴日讀書,以聲樂揚名於日本,再以作曲揚聲於奧林匹克的音樂天才,如何在一個大動亂年代,陷身於台灣、日本、中國三重夾縫中的煎熬,而最終又不為當年他出生的故鄉台灣所知的悲哀,心情為之激動,於是決定採用這篇根據江文也之侄江明德提供的資料撰述的稿子,以頭條、兩天連載的方式於當年3 月21、22 兩日全文刊登。

  文章刊出後,迴響甚大,很多讀者表示他們首次知道「江文也」這個名字,讀了此文才知其音樂成就與悲鬱人生;也有讀者先前已讀過謝里法的介紹,詢問作者是否有相關傳記?那是一個研究匱乏、台灣(特別是日治時期)人物方才逐一出土的年代,政治戒嚴,資訊仍然遭到執政者掌控的年代,自立副刊成為了解台灣文化的小小窗口,透過窗口,讓讀者看到了被國家機器隱藏、扭曲與壓抑的台灣歷史與傑出人物,因此,也讓海外台灣社團爭相轉載。

  劉美蓮出身台灣師大音樂系,她的文字流露出了她對江文也晚年受盡文革苦厄,不為國人所知的痛惜。我知道,那是一個音樂人對前輩的悲劇一生有所感觸,而自然流淌於行文筆下的敬惜之心。

  解嚴後,江文也的研究開始受到重視,1988 年,美國「新台灣文庫」編選了報章雜誌的文章成書《音樂大師: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1992 年,台北縣立文化中心舉辦「江文也紀念週」;2003年10 月台灣中央研究院舉辦「江文也學術研討會」;國內的碩士論文已累積有八部之多,博論則有2004 年通過學位考試的《夾縫中的文化人: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成大歷史系林瑛琪)。但儘管如此,三十年前讀者問詢的「江文也傳記」,在台灣仍然付諸闕如。

  當年在自立副刊發表〈江文也的悲劇一生〉,感動無數讀者的劉美蓮,終於回應了,完成了這部厚重的《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人生因緣奇妙,我找出當年的報紙,腦海裡浮出的是接到文稿、受到感動、決定刊登、編輯、落版、校對、出報,一直到接聽讀者來電的種種畫面。

  用三十年歲月,為一位被時代折磨、被政權扭曲、被故鄉遺的偉大音樂家立傳,就是這本《江文也傳》最動人的所在。透過本書一如樂章似的巧妙結構,音樂才子江文也的傳奇一生,逐一進入 25我們的眼中。

  「序曲」先從江文也獲獎寫起,敘述江文也如何以殖民地之子晉入日本國內初選,再經由國際知名音樂家讀譜,複賽時經由「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現場演奏,一舉奪獎的過程。當時的江文也才26歲,收到得獎通知,禁不住高呼「台灣萬歲」!《東京日日新聞》大幅報導,讚譽他的處女作〈台灣舞曲〉「將古老台灣風貌和近代化形象交織呈現,猶如一幅華麗的畫軸」。劉美蓮在這一章中,輔以新聞報導和書信等一手資料,清楚再現了音樂才子江文也在國際舞台中為台灣人揚眉吐氣的勝景,生動感人。

  接下來,本書以四個樂章鋪陳江文也傳奇而又叫人驚心動魄的一生。第一、第二樂章寫他的台北童年、廈門「旭瀛書院」的少年詩人風華,那大概是江文也一生最無憂的時光了,歌謠、戲曲、音樂和詩詞,已經在他的兒少時期滋長出綠芽。進入第三樂章,從江文也於1923 年赴日寫起,敘述他求學、與日本女子瀧澤乃ヅ戀愛與私奔的故事,以及邁向作曲家之路的歷程,最後結於1937 年他和白光因為拍攝《東亞和平之路》而生的戀情。這一章,寫活了江文也的才氣洋溢、風流倜儻,宛如眾絃俱寂之下獨奏的高音,有血有肉,形象鮮明動人。

  進入第四樂章,則以江文也的中國經驗和晚年遭遇為主題。透過這一樂章,前半段,我們看到了如日中天的江文也,在北平師範學院教授理論作曲,從事中國古代和民俗音樂研究的學者圖像,持續創作的作曲生涯,和學生吳韻真的熱戀;我們也看到因為戰爭結束導致喪失日本國籍的江文也被視為「文化漢奸」,被捕入獄的生涯轉折。後半段,我們又看到,他在共產黨統治下先後遭逢1957 年反右批鬥、1966 年文革批鬥的悲慘命運,被剝奪所有權利、打入牛棚、下放勞改,直到四人幫垮台後,才於1978 年獲得平反,恢復教職,這時他已是68 歲的老人,多年勞改,讓他百病纏身,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勉力完成最後遺作管絃樂〈阿里山的歌聲〉。

  「餘韻篇」看到台灣與日本鄉親的關懷,「附錄篇」則有江文也在故鄉出土的紀錄,「年譜」佐以國際記事、台灣記事,聽說一位日本女兒告訴親戚:「最討厭劉美蓮,她知道爸爸的事,是我們四姊妹的百倍。」

  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天才型的台灣作曲家,在一個由不得自己的亂世之中,遭逢的奇詭命運!他生下來是殖民地的二等國民,憑著自己的才氣和努力,終於得以音樂創作揚名國際;卻又因為出身殖民地的烙印,使他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國被打為「文化漢奸」,在共產黨統治的中國被打為「右派」,而無法回到自己最摯愛的故鄉,終至客死北京;而過世之後,又因為台灣長久的戒嚴,不為台灣所知;解嚴之後,雖然終於見知於台灣,仍有評論指他生長在台灣時間不長,著述多與中國有關,而被誣為「統派」音樂家。

  因此,本傳記刻繪的,不僅是江文也的悲哀人生、奇詭命運,也呈現了二十世紀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和認同問題。從日本殖民時期的被歧視,到戰後陷身於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內戰漩渦,乃至於1947 年之後遭受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統治經驗,台灣人與江文也一樣,儘管擁有高人的才氣、精湛的技藝、卓越的識見,卻在不斷爬起、不斷仆倒的泥濘路上顛簸前行,至今依然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開創嶄新的台灣文化。這本《江文也傳》,字裡行間浮出的盡是「生做台灣人的悲哀」。

  感謝劉美蓮為江文也立傳,為台灣的音樂和文化留存典範。三十年來,她念茲在茲、不斷訪談、蒐集文獻與資料,又復花費金錢、體力和寶貴時間,專注於江文也生命史的重建;她為江文也的不為人知,力促各方重視其音樂成就;為各種因為求證不足而出現的研究「歧聲」義憤填膺,進行更多調查以還原江文也。這是一本具有信度,且足以顯映江文也音樂人生的傳記。

  我很高興能在三十年前以副刊主編的身分刊登劉美蓮的〈江文也的悲劇一生〉,又有機會以台灣文學研究者的身分拜讀她的《江文也傳》。時間流轉,如涓滴之水,最後匯為大河。三十春秋立一傳,這本巨著,寫活了江文也在台灣、日本與中國三重夾縫中,遭受苦難的悲劇人生;也彌補了江文也生命史的缺憾,填補了台灣音樂史和文化史的縫隙,讓江文也對台灣的貢獻得以全面展現,值得所有關心台灣文化的朋友細讀。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