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光
【後記】循著光的痕跡

後記 循著光的痕跡

  觀看鄧南光先生作品的經驗很特別。他充滿沉穩安靜的氣質,不刻意介入畫面,乍看沒有太大衝擊力,匆匆瀏覽甚至可能忽略。然而他總能從容自然地蘊入現場,大量仔細閱讀下來,令人浸潤在某種氛圍裡面。他用溫暖而浪漫的目光,為時代留下細膩的整體印象,也幽默而準確地點出種種人生況味。即便拍攝底層人物,也能煥發韌性、尊嚴與希望。

  由於時代因素,他生前公開發表作品的機會並不如想像的多,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改其志,不斷拍攝直到最後。我不由得猜想,晚年的他在按下快門瞬間,乃至於眼睛看見的瞬間就已完成攝影,那是一種心像的確認,更是藝術家在身不由主的時代裡,謀求心靈自由的優雅飛翔。

  這讓我反思攝影對自己的意義,尤其在數位拍攝如此輕易、影像過度氾濫的當下,拍照已經變成另一種行為。再進一步想,傳統底片攝影繼續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

  對我來說,其中一個無法取代的理由在於,暗房彷彿是某種能夠清醒進入的潛意識空間。黝暗黑箱裡,一盞紅色安全燈提示著事物輪廓,底片上封存著一格格時空切片,待我們投影放大、裁遮加減,幻化出理想中的記憶或心像,簡直像是令人不願打破醒來的清明夢。

  如果攝影是對時空的瞬間裁切,留下永恆而雄辯的影像,那麼我在這本小說裡試圖做到的,則是逆向把這﹁凝固的瞬間﹂還原到時間大河裡,重新感受其中的喜怒哀懼。

  因此我採取了和過往不同的書寫方式,試著去揣摩觀看一張張老照片時腦中浮現的意識奔流。過程中我發現攝影跟小說有若干相似之處,兩者都企圖創造某種逼近真實的錯覺,但事實上所描繪的世界已經悄悄經過轉譯,成為眩惑人心的虛像。由是,循著照片的刺點與靈光前進,我們無疑可以領受到那個時代、那些人物最熱切的感覺,更可以反照自身,看見內心幽微的閃動。

  寫作本書期間,我的生活也有些變化,內外部空間都處於混沌摸索的狀態,處處碰壁寸步難行。隨著敘事展開,自己才漸次安住下來,直至完全沉浸其中。這部小說最終成為一場內在生命之旅,完成時身心嚴重透支,情緒卻異常飽滿,像一卷曝光不足又顯影太久的底片,乍看粒子粗糙反差失控,但洗放出來的成果卻完美呈現了拍攝當下的心像,成為我格外珍視的一段創作時光。

 

  這本小說受到許多啟發與幫助,包括長久以來支持我的師長朋友,以及原本並不熟識的前輩們。他們的執著努力令人敬佩,他們的熱心慷慨則使我受惠甚深。感謝謝里法老師發起羅曼• 羅蘭百萬小說賞,號召更多人投入對臺灣美術史及前輩藝術家的探尋,也促使我決心完成這部作品;感謝主辦單位巴黎文教基金會,以及評審老師們的肯定,帶給我莫大鼓勵。

  感謝簡永彬老師在攝影主題上的啟發。他對前輩攝影家作品的搶救保存與研究發揚,才使得這樣一本小說的書寫成為可能。同時感謝簡老師指出書稿的錯誤之處並提供諸多寶貴意見;感謝達蓋爾銀鹽暗房工作室的陳豐毅老師,讓我重新進入暗房學習專業觀念與技術。

  老同學李明倫慨然出借珍藏的萊卡骨董相機,讓我體會到一種理性的、科學式的觀望,乃至於微妙地改變了世界觀,藉此得以稍稍揣摩前輩攝影家們拍攝的心境;感謝P君,我所有的書寫都是在遇到她之後才成立的。她是我最嚴厲的審稿人、最苛刻的編輯、最凶狠殘暴的批評者,作品中若有稍許靈光,更多出於她的發想,她是我的共同作者。

  感謝印刻出版社總編輯初安民先生與副總編輯江一鯉小姐總是溫暖地給予我多方支持與協助,以及家鵬在編輯上的用心;也感謝讀者朋友們的閱讀和回饋,讓我有持續書寫下去的動力。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