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完售)
【序二】台灣人「有品」的典範 /曾啟瑞(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
二十多年前經內人介紹閱讀她的新聞對象陳永興醫師的幾本著作,在與陳醫師真正結識之前,我早已從文字中閱讀了外界稱「人格者」的陳永興。陳永興早期即擔任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但當時我仍在榮總任職,後來才在校園中認識回北醫兼課的陳永興醫師,深感人如其文,這位醫師大半輩子的熱情與理想值得醫學生學習,陳醫師卸下高雄聯合醫院院長職務後,終有機會邀請陳醫師到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人文所來擔任專職教師,相信在課堂中曾受到永興啟發的年輕人很幸運,如今他將上課的心血結集成書,這是他努力多年的成果,很榮幸為這本書寫下一些個人心得。
 
閱讀完這本《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不禁想起最近教育部推動的「有品運動」,希望把「做人有品德」、「作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三品」奠基到家庭、社會、學校。有人質疑,是不是台灣人沒品,才推行有品運動?有品運動應當是教育部一年來投注心力最多的事,教育部長鄭瑞城說,「台灣應該是有品,但還不夠好。」部長話裡講得客氣,但我想他的意思是,台灣人其實沒品,否則何必推動有品運動?傾聽各界聲音,沒有任何人反對品德、品質、品味和藝術扎根、終身閱讀、環境永續這樣的概念,問題是實施時如何不落入官樣文章、形式主義、數據統計?如何讓「有品」真正深入人心、化為生活、育成行為,讓社會、家庭、學校有共識,每一個人都以有品為榮,並且對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沒品者,大家同仇敵愾、不屑一顧,蔚成社會氛圍?那就不容易了。

教育當局絕對不是現在才開始推動品格教育,以前不論哪個政黨執政也投諸不少經費,為何成效不彰,讓媒體至今仍頻頻報導許多品格失衡的社會新聞、政治事件,甚至醫界也爆出邱小妹人球事件、醫師集體詐領健保費用、醫學院學生販售大麻等新聞,給我們下一代做了最壞示範。就是因為年輕人其實心中並沒有追尋的典範,再加上當權者一言一行都沒品,不但做人沒品德、作事不講究品質、只看速效、短線操作,滿腦功利之餘哪有心力顧及生活的品味了,在下位者因一見如此操作便可當權得利,自然有樣學樣,都循同一條逢迎拍馬、大作關係、不講究實力及誠正的人格之路,有品格者的獨木橋就顯得格外寂寥了。正如一個家庭中如果家長(上位者)每天進行偷雞摸狗之事,孩子怎麼可能循正軌成長呢?

我贊成臺灣人應當有品,尤其是品德這件事,但絕不能把這片美意變成口號喊喊、計劃做做、經費消耗完就算,要想辦法形成一種氣氛,如何做?的確是很深奧的一門學問。陳永興醫師《醫者情懷──台灣醫師的人文書寫與社會關懷》一書,從日治時代台灣醫師多元參與社會一直介紹到近年活躍文壇的醫師作,家時空橫跨近百年,這二十四位醫師際遇、命運各不同,但他們有為有守、才華卓絕,關心台灣的文化以及台灣社會的發展卻是一樣的,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讀到每一位醫師作家所生長的大時代故事、他們筆下動人文章,以及最重要的本書作者陳永興的苦心孤詣,如果讀者沒有時間把陳醫師列在延伸閱讀的數十本與醫學相關的傑出文學作品都看過,至少也可以從陳永興醫師這本書,得到一個學醫者人文素養的全貌,我認為對於醫學生最重要的品格養成,應當列為必讀的一本好書。




二OO九年七月寫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