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八月號:蔣曉雲──三十年前,三十年後
美好的一年──劉克襄恆春漫步 /台北.劉克襄.文

恆春菜市場

在南方之南的恆春菜市場裡,會邂逅什麼呢?佇立中正路和福德路的交會口,我充滿了比走訪墾丁海岸森林更大的好奇。

往左,這座熱帶古城的多處遺跡猶然健在。土牆、老街和石碑之類的內容,總是吸引好些對歷史人文有興趣的旅客。電影《海角七號》的熱潮雖已過去,但也有那麼三四處拍攝的景點,繼續在此吸引年輕族群的圍觀。遊客大抵是往這方向的街坊巷弄彎繞,一邊尋找肉包、綠豆饌之類的美食。縱使日頭赤炎炎,仍有些許旅人甘冒中暑,執意沿街來去。

 
往右,一路通底都是菜市場的形色。當地人忙著進出買賣,喧譁如一般市集。
街角大方請我吃檳榔乾的阿嬤。(劉克襄/攝影)
入口三四家檳榔店,大顆大顆的菁仔堆了好幾攤,也有現貨裝在麻袋裡的。不斷有路人停靠,拎著一大包離去。購買者男女老少皆有,沒什麼性別差異。
新鮮的菁仔成堆,旁邊還有長期曝曬後的檳榔乾,或者再熬煮過的乾貨,隨手可取來嚼食。我好奇地趨前端詳,老婦人慷慨地塞給我三四顆,請我試嚼。
「比口香糖還天然!」她鐵口直斷地誘引。嚼食後,不像菁仔的青澀,我旋即成為檳榔乾的愛好者。隔天離城時,還跑來買了一包。

檳榔攤旁還有位婦人臨時插花進來,販售著新鮮的鳳尾草和其他中藥草。鳳尾草仍沾著露水和泥土,一把二十元,便宜得教人吃驚。這等青草茶的必備藥草,在萬華青草巷都是曝曬後的乾貨。也不知從哪兒運來,價錢常貴得教人咋舌。若是像這等新鮮藥草,恐怕都要百元起跳了。
 
繼續往前,琳瑯多樣的蔬菜攤,擺著各種時令蔬果。最特殊的是雞肉絲菇,一大把暗灰地堆放著,彷彿即將丟棄的廚餘。但細瞧之,根部仍帶有土壤。我首次在菜市場看到,眼睛瞪得特大,委實不敢相信這等罕見的天然食材,還有人在叫賣。

老婦人看我臉帶驚奇,彷彿很識貨,遂主動開口,「今早摘的,要嗎,一斤兩百元。」

「這幾日沒下大雨,怎麼會有?」我懷疑道。

「咱們這兒露水夠,有時也會長出,長得很好。不信你看,這柄上的泥土都還是溼溼的。」老婦人振振有詞地辯駁。老婦人並未哄騙,菌柄長及手掌,菌傘半徑亦寬如拳頭,足見生長環境良好。這古城之後,排灣族群生活的層層山巒到底是什麼環境呢?我心中浮昇起許多美好的想像和綠野風景。
幾乎每位賣菜的婦人都戴著斗笠或草帽,再用包巾把自己的手足圍得密不透風,僅露出小而黧黑的臉龐,避開日頭的長時曝曬。

旋即再行,抵第一個十字路口。兩位老婆婆擺著一個混合攤位,木架上陳列著諸多藥材乾貨和芭蕉、芋梗、地瓜葉等。一堆剝好殼,亮著巨大嫩綠筍身的竹筍,醒目地亮麗著,引發了我的興趣。

筍的種類我大抵熟稔,麻竹或春筍(孟宗竹)都無須如此大費周章,先剝皮露餡。眼前展示的竹筍內涵教人困惑,結果老婦人報以,「山竹的筍!」

什麼是山竹?別的地方怎麼沒聽說,再仔細聊,原來是刺竹,從山上辛苦採摘下來的。怎麼刺竹也可以吃了?經驗裡,其他地區很少聽說有挖食的。她們忙著買賣,我只好帶著疑惑上路。

再往前沿著街衢,都是一般尋常菜市場的風景,賣熟食的豬肉的水果的魚肉的粿食的便宜內衣褲的,我匆匆瀏灠而過,隨即又注意到一位騎單車來的婦人,只拎了兩個袋子就地鋪位。

其中一袋是削得只剩綠色長桿的刺莧,綑成好幾大把。另有好幾包山竹切片,雪白奪目。整個早上就賣這兩樣嗎?她的隔壁一樣賣得很少,罕見的金瓜和鳥仔莧嫩葉,加上尋常的地瓜葉,這樣似乎就可以賺零錢度日。

山竹(刺竹)與切過浸水的竹片。(劉克襄/攝影)


在地人的熱情

走到第二個十字路口,儘管被太陽曬得大汗淋灑,我又被眼前轉角攤販的食材吸引。一大盒的保麗盒,堆著小山高的雨來菇。這款像木耳的食物可非菌類,此地餐廳為了好賣,特別標示為特產:情人的眼淚。

很少雨來菇如此豐碩,以前在花蓮黃昏市場看到的,多半肉質貧薄而瘦小,這兒的肥大令人垂涎,一如雞肉絲菇。我禁不住讚歎,好奇地打探取材之處。

「這兒的草埔特別會生長,比別的地方都好。一斤才八十元。」老闆很清楚自己貨色的優點,而且以自然觀察地知識,推介了旁邊的鹿角菜,「墨綠的鹿角菜深居淺水海岸,海水來回流動的地方,才能長得特別美好。這些都是大潮遠退後,走下岩礁,才能採得如此生鮮,一個月只有一次。」

我大感驚奇,問老闆可以拍照嗎?夫婦倆都點頭,隨便我攝取。老闆主動介紹自己叫林水吉,道地的恆春人。我在那攤位徘徊許久,捨不得離去。林太太見我肩著大背包,在棚外被陽光曬得辛苦,旋即招呼我進去小坐,至少把背包卸下來好拍照。

這一菜攤主要是林太太負責,先生從旁協助,隨時騎機車運送蔬果到餐廳。他們賣蘿蔔乾、菜豆乾、青辣椒、草木耳和鹿角菜,還有剛剛不斷邂逅的山竹。

無庸置疑的,山竹是這兒的特產。台灣其他地區的竹筍,經常食用的,約莫六七種,但很少有食用刺竹的。一來苦味高,一目一刺不易挖取。但林太太道出了此地此時為何普遍食用的原因。

山竹是山上的,以前恆春窮人多,暑夏才有出筍,當然要趁機採來食用。恆春也有其他竹筍,諸如烏腳綠和綠竹,唯產量不多,價格偏高,有錢人才吃得起。山竹一斤不過五十元,由於味苦,必須切成薄片,浸泡一二天,才能去苦。他們多半清炒食用,但若能煮新鮮的魚風味更佳。

林太太還感歎,小時若有草木耳和山竹就是美好的一餐了。提到這兩種食物時,那緊密包裹在布巾裡的臉,露出知足的微笑。

隔壁的婦人姓張,每天遠從屏東開貨車,載著一隻愛吠叫的小白狗到來。她也在賣蔬菜,主要賣綠竹、烏腳綠。還有一些長相較好,恆春無法栽種的時蔬。

她問我是做哪一行的?我回答無業遊民,偶爾寫些文章。她們認為我在客氣,隨便開玩笑,猜測我是記者。

旁邊一位聊天的中年男子聽到了,興奮地權充嚮導,硬拉著我走進菜市場裡面,觀看新鮮的魚貨。走進公有市場的大樓後,他熱心地介紹了倒吊、臭都仔、河豚,還有製作海香菇的花枝皮,都是此地紅柴坑漁港撈捕上來的新鮮魚貨。


找回生活之味


拍完照,再回到林太太的攤位,不知要去哪兒了,眼看天氣酷熱,乾脆繼續坐在攤位後,看他們賣菜。原本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但過了十點,人潮即快速散去。

林太太繼續介紹自己的食材。青椒是自己種的,不會辣的辣椒。恆春日曬風吹都足,嚼感十足。蘿蔔乾用小蘿葡栽種,十月就採收,風味更醇,製作時也絕不含防腐劑。其他攤上的食材,都是從鄉親批來寄賣的。

張太太看我揮汗如雨,對食物特別好奇,從後頭的冰庫取出一罐山林投果實熬煮的涼茶,請我試喝。我初次嘗到非常驚奇,大讚此茶風味特殊。她聽我如此稱許,再取出一種黏稠而有膠質的茶,我再嘗試,果然有另一番飲料風景。原來是採集自海岸的蜈蚣菜,微火熬煮而成的。

林太太很同情我,一路都用走路,跟其他遊客不一樣,再給我一瓶椰子水,「這一罐,等一下上路時喝,免得著沙。」

我跟她們說,這三種果物或許都可以研發,販售為此地特色。尤其是蜈蚣菜和山林投,別地甚少聽聞。她們聽了笑開懷,但賣菜種菜夠累了,只想自己喝得快樂就好。

林太太在紅柴坑出生,年紀跟我一樣大。小時家裡貧窮,就讀山海國小時,總是高掛著昂貴的鞋子,赤腳上學。現在山海國小的營養午餐,都是核三廠免費提供。但她小時,中餐都得跑回紅柴坑吃飯。有時還不一定吃得到,只好再挨餓跑回山海上下午課。以前家裡有八位兄弟姊妹,都只有小學畢業。那時還差點未讀完,準備去看顧赤牛。小學畢業後,只識得一些字,不會寫。日後跟這裡的部分女生一樣,都去做瓊麻工,工資待遇還不差。

二十歲時,她嫁給林水吉,搬到恆春裡面。二十六歲賣菜到現在。最早在中正路,賣了二十多年。市場移到福德路後,她跟了過來。仔細推算,也有十三年的歷史了。就這樣,一生如是簡單,好像幾十個數目字,簡單幾分鐘就可交代。

張太太誇讚她,四個孩子都是大學畢業。林太太笑了笑,很滿足地凝視著每天張望的街景,不再說話。

近中午了,她們開始收攤。今天星期二生意向來差,星期六日較好。中午收攤回家,休息一陣後,下午三點她們還要去農田工作。晚上九點入睡,隔天四點就要起床,準備菜市場的貨物。

林太太騎者KYMCO光陽機車,把一些未賣完回的蔬果裝載上後座。我走到十字路口,在檳榔攤休息時,她騎車經過,特意跟我揮手再見。

過了三天,我再去菜市場,準備買一些山竹回去。她高興地塞了一大包蘿蔔乾給我。還再三交代,炒菜脯蛋前,先要清洗去鹹才會好吃。

這趟旅行邂逅了山竹、雨來菇和雞肉絲菇,又遇見好些善良婦人,我帶著滿滿的收穫和溫馨離去。就不知下個季節來時,會有什麼不同的物產?下回來恆春,首先想拜訪的地方,應該還是這裡。當然,這幾個朋友也一定得再問候...(未完,更多精采請見印刻雜誌84期八月號)

 
作者簡介:劉克襄
自然觀察旅遊作家、生態保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散文創作過程裡,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大至地理文史的論述,小及昆蟲花草的研究,都曾潛心著墨。近年來創作主題多以小鎮旅遊、蔬果保育為主。曾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和自然旅遊指南等著作數十本;近作《11元的鐵道旅行》、《十五顆小行星》。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