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0•五月號:再會上海!阮玲玉
熊秉元:喜怒哀樂的邏輯 /台北.熊秉元.文

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休姆(David Hume,1711-1776)嘗言:「理智是情感之奴」(Reason is a slave of the passions.)。這是文言文,白話文是:「人是情感/情緒的動物!」

無論是文言或白話,對於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歷來的哲學家和一般社會大眾,無不認為是駕馭人的原始力量。人為情感/情緒所使喚,即使是少得可憐的理性/理智,也只是居於被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景況,真是可憫和可悲。

然而,剛過世不久的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卻提醒世人:原始部落裡看來古怪奇特、甚至是荒誕不經的儀式舉措,其實都有跡可尋。而且,種種作為反映了他們的世界觀,背後有共同的邏輯。這位大師的見解,相當程度的改變了學界和世人對原始部落的認知。

 
當然,原始部落人們的邏輯,和現代物理化學數學(經濟學?)等等科學所架構的邏輯,顯然不太一樣。那麼,對於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情懷,現代科學是不是也有新的、不同的解讀呢?

行遠自邇,先從簡單的情境開始琢磨。如果人真的是情緒的動物,那麼動物一旦受到環境裡的刺激,會直接不假修飾的表達喜怒哀樂。可是,非常奇怪,每個人都可以自問:被父母師長責備時,有多少人會回嘴或怒目以對?對於上司或面試的主考官,有多少人會直接宣洩心中不滿的情緒?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主意「此處不留人!」

可見得,對於情緒的運用,還是有規則可循;而且,一言以蔽之,喜怒哀樂的邏輯,就是簡單的成本效益。對上司/主考官/指導教授/父母發怒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因此不值得這麼做,做了不划算!

不過,捫心自問,很多人把氣往父母手足身上出,對於朋友卻客氣有禮的不得了;寧願得罪家人,不願意對朋友稍稍失禮。似乎,家人比不上朋友,這又是為什麼?

這種現象,所在多有;看起來奇怪,其實一點就明,而且無庸外而求也,就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得罪家人,家人還是家人,血總是濃於血;可是,得罪了朋友,朋友可能就不再是朋友,甚至變成敵人。因此,毋須掰腳趾頭加減計算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效益低,得罪家人則反是。萬物之靈的人們,自然會去彼取此。

可是,另一種心境感懷,似乎也屢見不鮮:得罪朋友時,不會有罪惡感;做了對不起父母、讓父母失望的事,卻往往有濃厚的罪惡感。怎麼回事?這種對比,其實也不難解釋。傳統社會裡,家庭要發揮生產消費、儲蓄保險等功能,一起面對大自然的考驗,一起度過人禍天災。倫理關係緊密,才能夠同舟共濟。要使父母子女之間關係緊密,最好在觀念上發展出支持的對應條件;父慈子孝的觀念,就是支持倫常結構的重要條件。

然而,這不是有點矛盾嗎?可以得罪家人,卻不願意得罪朋友;可是,對不起父母時會覺得歉疚神傷,對不起朋友時卻沒有類似的感受。為什麼?稍稍琢磨就可以體會,這種表面上的矛盾,正反映了人在處理情緒時的精緻細微處。朋友是一時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小的利害上,可以以朋友為重,犧牲父母家人;在長遠的考量上,當然還是要呵護父母家人的權益。

由此可見,對於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的運用,人們還是自覺不自量、有意無意的受到成本效益的影響。精確具體的說,人不是情感的動物,人是成本效益的動物!理智不是情感的奴隸,情感才是受到理智的駕馭和節制!

事實上,喜怒哀樂的情懷,值得仔細琢磨,而不是哲學家式一廂情願的認定。追根究柢,在大自然的演化過程裡,萬物之靈的人也經歷了漫長的蛻變。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等,都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結晶。

在粗淺的程度上,生物有暖飽情慾的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滿足,生物體自然發出訊號,毋需再做探尋。因此,胃裡塞滿食物之後,會有「飽」的感覺;身上有衣物之後,會有「暖」的反應。同樣的道理,喜怒哀樂等情懷,也是一種生物上的反應,反映了生物體所面對或經歷的情境。在河裡捕著了魚,會覺得欣喜;到口的肥肉丟了,會覺得憤怒;等等、等等,都是生理上自然而然的反映。

比較重要的,是這些生理上的反應,除了是生物體的宣洩之外,還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每一個人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賽局(a repeated game)。這一回合所發生的事,對未來會產生影響。因此,喜怒愛樂的情緒,是對已經發生事的反應;除此之外,也對未來有提醒、儆示、刺激、誘發的作用。譬如,學習或工作上達到目標,得到嘉勉,有了「喜悅」的情懷;這種肉體和心理上的狀態,會誘發往後的行為,希望能帶來更多類似的情懷。

在更抽象的層次上,喜怒哀樂等情緒和理性合縱連橫,發揮互補和合作的功能,希望能保障和增進生物體的福祉。

譬如,討價還價不成,「一氣之下」掉頭而去;左思右想猶豫不決,「血氣之勇」直接示愛……等等。因此,情緒等於是一種規則(stopping rule),指示生物體放棄眼前的道路,轉換到另一條軌跡上!

原始社會裡的儀式規矩,有共同的邏輯,值得以理解之。同樣的道理,人類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情緒,也有隱藏其下的邏輯,值得以理解之——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
 
 

作者簡介:熊秉元
台大經濟系暨研究所教授,是經濟學者也是散文家,作品被國內知名文化評論家南方朔譽為「熊氏散文」。出版多本經濟散文著作:《尋找心中那把尺》、《燈塔的故事》、《大家都站著》、《熊秉元漫步法律》、《熊秉元漫步經濟》、《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經濟學者的十四堂法學課》、《走進經濟學》、《法律經濟學開講》等。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