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09•九月號:我身於曖昧的日本──大江健三郎
【封面人物】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研討會開幕致詞 /東京•大江健三郎•文

東京•大江健三郎•文 唐顥芸•譯 吳佩珍、彭小妍•修訂

 

我今天站在這裡,不僅深深地感動,還思考著接下來必須完成的重要任務。衷心感謝各位的邀請。我可以看到我想念的、敬愛的朋友們的臉龐。從中國大陸來參與會議的各位,從莫言先生──對我而言,他是中國文學的、更是世界文學的重鎮──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研究所的學者教授們,可說是我個人的老朋友了,都聚集在此。

台灣優秀作家們的作品,我已經透過翻譯,有了廣泛而深刻的認識。接下來將與這些作品的作家們面對面,是多麼令人興奮的時刻。而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的學者教授們,則即將展開全新的交流。我滿懷期待,首先在此與大家致意。

本研討會的主題,是「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被選為這種主題的作家,自己是不是適合,我沒有什麼自信。我想,如果我是村上春樹的話,不知會以怎樣輕鬆的心情,站在這兒接受各位的歡迎。即使如此,我還是提起勇氣,衷心期盼地來到台灣參加這個研討會,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最近十年,我作品的新譯本,最多的就是中文版。所以我想向將我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翻譯家們,表達感謝之意。

第二,我特別希望,自己的文學可以放在國際的視野中討論。當然,也包括批判在內。長期以來,我透過各式各樣大量的世界文學,塑造了自己。我在文學上的出發點,是少年時期讀過的魯迅、馬克•吐溫、拉格洛芙(Selma Lagerlof)。除此之外,我透過日文翻譯,閱讀各種外語文學,由此建構了我的日文文體。當然,我也向日本的近現代文學的作家們學習,但他們也深受海外文學的影響。此外,我還直接透過幾種外語閱讀,嘗試確立自己的文學。此種種現在仍持續進行著。
透過「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會中的討論,領悟最多、最尖銳、也最深刻的,恐怕是我自己。而作為一個被研究、被批判的對象,我也會竭盡所能,回答各位的問題。

第三個理由,是我很關心華文文學在當代世界文化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我不是政治人物,而是從事文學的人。所以我所關心的,不是某個國家的文學,而是某個語言的文學。舉辦本會議的各位所使用的「兩岸的」這個辭彙,讓我頗受感動。因為我對「兩岸的」華文文學懷抱同等的關心。此外,對於在美國、法國持續創作華文文學的優秀作家,我也心懷尊敬和友情。


因此,對這樣具體內含「國際視野」、十分活躍的華文文學家和研究者所舉行的討論,我會特別關心,應該是很自然的。

除此之外,尤其是對我這一代日本人而言(我是為數越來越少的倖存者),「兩岸」的民眾和我們日本人之間沉重而痛苦的過去,以及仍承受著負面遺產的現在,是一種宿命。但此中也蘊含了對未來的希望,這也是一種宿命。身為日本小說家、知識分子,能夠來此參加研討會,而且被選為討論的主題,我心中感慨萬千。我想先跟各位表達這種心情,也希望我能符合各位的期待。謝謝大家。

 
編案:「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研討會將於2009年10月6日至7日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召開,並舉辦「大江健三郎特展」9月29日至10月8日假文哲所。
關閉窗口